遠東大道

上海浦東新區的遠東大道位於東海之濱、浦東國際機場西側,全長136公裏,雙向8車道,中間為10米寬綠化帶,兩側綠化帶各29米寬,是上海巨變的標誌性道路之一。如果你走在這條寬廣、平坦、潔淨、美麗的大道上時,你是否會想到,它是數千名工程建設者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的碩果呢?這裏有許許多多的感人事跡。俗話說得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將帥是戰役成敗的關鍵因素。下麵要介紹的,便是這項工程建設的指揮,一位名叫莊少勤的年輕人當時的創新故事。

1996年下半年,莊少勤感到擔子特別沉重。

他被任命為遠東大道工程建設指揮部的指揮,而這是多麼困難的一項工程啊!

由於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一期工程建設即將啟動,因此,這條為機場配套的,包括兩座立交橋、三座跨河橋和一個地道在內的138公裏的遠東大道,其工期隻有一年時間,僅為正常工期的三分之一;

遠東大道是浦東新區成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市政重點工程,作為上海市東大門的“門戶工程”、濱海發展帶的主要通道,市和新區領導明確指出:要把遠東大道建設成為上海最好的道路之一;

上海土地濕軟,遠東大道更是位於濱海濕軟地帶,地下水位標高29米,土質天然含水量大於35%,平均不到100米就有一條明浜或者暗浜,這樣的條件就是建一般的道路也難,不要說建一流的大道了。

麵對如此工期緊、質量高、難度大的道路建設,所有參建者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設計過南浦、楊浦大橋的上海市政工程設計院的設計人員也表示:按常規設計,已解決不了這一工程所麵臨的問題。

怎麼辦?

莊少勤1995年同濟大學博士生畢業後,一直在浦東從事市政工程建設。此時他覺得自己遇到了一個比攻讀博士學位更難的大課題。

“按過去老一套的辦法是無論如何不行的。”莊少勤想。

“要創新,隻有創新才有出路!”身負的指揮重擔和麵臨的嚴峻挑戰,使他毅然作出決定。

莊少勤還想到,關鍵是解決技術難題。但有了好的技術也還需要大家同心協力去做。因此,作為工程指揮,必須抓好兩個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莊少勤想,“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解決技術難題,抓技術創新,首先必須對技術難題在何處做到心中有數。在上級領導和有關方麵的重視、支持下,莊少勤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既出外學各地之長,又聘請了十幾位國內的專家權威協助,組織專題工程技術研討會,學習研究國內外有關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對遠東大道建設的特點、難點和重點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影響工程質量和進度的關鍵技術難題。在此基礎上設立“遠東大道道路工程實用技術應用研究”課題,分專題組織技術攻關。

莊少勤身體力行,義無反顧地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圍繞每個難題,學習有關資料,調查研究,積極探索,敢於擔風險,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連續不斷地向一個又一個技術堡壘攻去。

在工期緊迫的情況下,這可不是一般的技術攻關。它真像打仗一樣,在規定時間裏這個山頭非攻下不可,沒有一點退路。對每個難題,包括新冒出來的問題,都必須抓緊一一攻克,不得有任何拖延和猶豫。真不容易啊!這需要有怎樣堅忍不拔的精神!

他們首先麵臨的,是解決河浜多的問題。按傳統的做法,是用道砟間隔土來填沒河浜。但這種老辦法不僅花費時間長,不適合目前工期緊迫的情況,而且由於地下水位高,它容易造成施工後沉降,嚴重影響道路質量。於是,莊少勤他們經過反複商量、實驗,首創了運用無紡布包裹石灰、粉煤灰來填堵的措施。這種工藝的材料輕、水穩性強,施工方便、速度快,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然而,剛攻克了河網交錯的難關,緊接著新的問題又來了:土地濕軟,施工機械根本無法進場作業!時間不等人,非立即解決不可。他們連續作戰,經過緊張、認真的研究,又首創了排水育溝加石灰穩定土綜合處理軟土路基的新工藝,克服了路基土濕度高的不利條件。

就這樣,他們硬是依靠頑強的意誌和技術創新,一個個地、成功地解決了上海濕軟地區建設高等道路的一係列難題,創造了上海市政道路建設史上的多項“第一次”。除了前麵介紹的兩項以外,諸如:

第一次全線采用新配比小三渣新式拌和與施工工藝,為路麵建成後平整度達國內領先水平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