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生產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軍殘酷“掃蕩”和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封鎖,加之連年自然災害,根據地財政經濟出現了極大困難。為戰勝困難,黨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方針,決定發揚勤勞節儉、埋頭苦幹的精神,動員敵後各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
1941年春,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開赴南泥灣,在王震旅長親自率領下,全體將士搭起帳篷,揮舞钁頭,開荒種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王震旅長總是身先士卒帶頭勞動。
有一天,他挑著擔子,嘴裏哼著陝北小調,給地裏的戰士們送水。
王震腳步飛快,當他走下陡坡的時候,一個不小心滑了一下,把腳扭傷了。他忍著痛,平穩地把水桶放了下來。這時,戰士們紛紛跑了過來,把他攙扶起來。王震的腳扭傷得很厲害,經過醫生的治療,一星期之後才消腫。
他在養傷期間,還十分惦念著大生產的情況,經常聽生產進度的彙報,還再三囑咐把那段路修好,以便於同誌們行走。幹部和戰士們都很受感動和鼓舞,他們個個精神抖擻,幹勁倍增。在王震旅長養傷期間,開荒種地的進度更快了,大生產運動更加熱火朝天。
王震帶頭參加勞動的模範行動,有力地鼓舞了正在南泥灣大生產運動中奮戰的千軍萬馬。359旅的全體將士們用勤勞的雙手改變了南泥灣這片荒原,到1943年,開荒已達138000畝,把草莽叢生的南泥灣建設成陝北的江南,使這昔日的荒山野地變成了陝北的米糧倉。他們一手拿槍,一手拿鋤,一麵打仗,一麵生產,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使解放區軍民渡過了嚴重困難時期,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