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國遺址
南越國宮署遺址發現於1995年。發掘揭露了石構遺址的西南角,遺跡為鬥形,初步探得遺址的麵積約4200平方米。斜坡麵用淺灰色砂岩石板鋪砌,中部以河卵石平鋪。坡麵的石板上有直徑約30厘米的刻字。
秦代造船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及南越文王墓都位於中國南部廣東省的廣州市。
秦代造船遺址位於一座東西長300米的土崗上,1975年進行了試掘,發現有3座造船台以及木料加工場的遺址。每座船台由兩行平行的大木板組成滑道,其下以枕木承墊,滑板上築有兩兩相對的木墩承架船體。木料加工場內發現有用以烤彎木料的“彎木地牛”,並出土了鐵鑿、鐵锛、鐵掙鑿、木垂球等造船工具。
這座造船場建於秦始皇統一嶺南時期,至西漢文、景年間(公元前179~前143年)廢棄。說明2000多年前中國的造船技術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南越文王墓是西漢前期南越國第二代文王的陵墓。陵墓鑿山為陵,深20米,麵積約100平方米。平麵呈“凸”字形,墓室共7間,頂部以大石板封蓋。墓葬內出土有各類隨葬品1000餘件,其中以龍鈕金印、玉角杯等最為珍貴,絲縷玉衣亦屬首見。該墓是嶺南地區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隨葬品最為豐富的漢代墓葬。
南越國是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於嶺南地區的漢朝境內的割據政權,國都位於番禺(今中國廣州市內),疆域包括今天中國的廣東、廣西兩省區的大部分地區等。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封建製國家,它的建立保證了秦末亂世嶺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穩定。來源於秦朝中原地區的統治者南海郡尉趙佗,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政治製度和生產技術,並推行“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族和南越國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並使漢文化和漢字得以傳入嶺南地區,改變了嶺南落後的文化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