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隱退大儒!(1 / 2)

”認一位大儒為師?“葉軒心中一驚!

要知道儒家聖道,大儒可是非常難得一見的!雖說普天之下皆為讀書人,可是儒道的境界,也有很多個境界。

以科舉為例,凡是讀書感悟其中道理,到達某個境界,分別劃分為: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翰林、大儒、半聖、聖人幾大境界!

要想在儒家一道達到大儒境界,至少也要三四十年的積累!飽讀詩書,並且經曆諸多的曆練,方才成為可以影響天下的大儒高手。記錄裏麵最年輕的大儒,都是四十五歲了!而且是幾百年來的最天才的記錄。

葉軒記得那人就是前朝宰相馮彥欽,乃是不世出的大儒高手,可惜前朝覆滅之後,下場不知所蹤。傳說馮彥欽失蹤前已經是半聖高手,現在過去二十幾年,若是仍舊還在的話,說不定可以到達聖人境界。

而大儒境界,極為難到達,不止是需要聰明才智,對天下學識理解到一定程度,而且還得積累無數的治世經驗,光是坐在家中讀書,可到達不了大儒的境界的。

整個乾朝百萬人口,人人都可讀書,人人都可參加科舉。可是能夠獲得國運認可,擁有童生資格的,不足十萬!

而這十萬童生裏麵,又隻有七成能夠到達秀才境界,獲得國運的認可,去當一小鎮縣的地方官。一般秀才,都是能夠被委任,獲得官職。

而秀才繼續科舉和經過國運的一係列的篩選,又隻有五成能夠到達舉人境界!

百萬人口,十萬童生,不足七萬的秀才,更是隻有三萬多的舉人!

而舉人想要到達進士,則更難!

因為舉人已經是可以勝任一城的編史官和統籌官,負責教化一方,傳播儒家聖道理念了。要做到這種境界,非常之不容易!

這三萬多的舉人,都是一國的基礎,棟梁之才,有這些舉人在,國家就可以不停的運轉,帶領民眾積累國運,走向昌盛。

而這三萬舉人之中,必須要積累至少三年以上的治世經驗,才可能成為進士!僅僅是可能!

所以進士的成功率就隻有一半不到,一萬五千人左右。

成為進士之後,便可以對國運和一方的治世理念產生影響。舉人或許隻能起到傳播和教授的作用,但是進士,便可以進言朝廷,祈言國運,提出自己的儒家聖道意見,參與治理國家!

隻要成為進士,基本上,都會得到朝廷的重用,因為每一位進士,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任何一國都不會輕易放棄或者看輕進士。

一萬五千人進士,卻隻有三千翰林!翰林是整個朝廷的命脈所在,他們大都彙聚在京城,國運最為濃厚的地方,也是儒家聖道的聖地,他們的意見決定這個國家的走向。甚至如果超過一定的翰林對治世持有不同意見,甚至可以反對大儒的意見!

而如果全部翰林都一齊同意一個治世理念,甚至連聖人都無法小視。會仔細考慮這個意見。翰林,是國家最重要的管理者,他們在積累了七八年的治世經驗之後,又將自己所學融會貫通,對國家的昌盛無比重要。

三千翰林不倒,國朝永恒不滅!

翰林之重要,可見一斑!

而大儒……

大儒基本上不會當官,甚至都不經常出現在民眾的麵前,一國裏麵,以乾朝為例,總共有三十六座主城。

每一主城,都隻有一名大儒坐鎮。大儒們精心研究聖道,基本上不會涉及朝政和治理民生,不會去幹擾翰林的決策和管理。

但是他們每提出的一個理念,都是和民生還有儒道有關,大儒們對聖道的理解,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有些大儒之間的聖道理念,還是互相衝突的。

乾朝三十六主城,便有三十六位大儒。餘下的大儒,不足百名,但是全部都集中在京城,他們研發更適合的政令,更為符合民心的聖道理念,引導人民。然後交由翰林執行。這就是大儒的作用!

而在三十六主城裏麵的治世大儒,更加了不得,他們基本上不說話,但是一旦開口,都會引起重視。甚至有些大儒的精妙言論,會傳遍天下,人人爭相模仿學習。大儒,是一個國家的領路人,走在發展最前列的一批人。

進士觀世,翰林行世,大儒治世!

十二字,道盡這三者的作用,而大儒,無疑是最為關鍵的一部分!

曾經有一位大儒,提出無論男女皆可參加科考的理論,在當時還是重男輕女的思想時代,掀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引發了國朝震動。

當然,僅僅是震蕩。

那名大儒之後列舉諸多證據,更從諸子百家的聖言之中佐證這一觀點,更是親身指定一小城市作為試點實施這一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