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SSR機載雷達
SSR雷達是我國和英國馬可尼公司合作研製的數字式超小型機載火控雷達,是裝備殲-7M的SR雷達的改進型。該雷達具有對空搜索、邊搜索邊測距、空地測距、自動檢測等功能。特點是具有下視,全天候作戰能力;具有離軸。主要性能:探測上視26千米,下視20千米;空地測距10千米;探測範圍為仰俯25°。
SR-71黑鳥式偵察機
洛克希德SR-71黑鳥式偵察機是美國空軍先進的長程戰略偵察機,以洛克希德A-12牛車式為基礎,同係列的另一款機型是YF-12攔截機。在SR-71上使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不但是第一架擁有形狀匿蹤功能的飛機,更能以3馬赫的高速躲避敵機與防空飛彈。
“撒手鐧”導彈
“撒手鐧”導彈裝在一枚二級固體燃料推進火箭上,火箭掛在戰鬥機的機身下部,彈頭的直徑大約有30厘米,彈頭的長度大約有35厘米左右,彈體內裝有控製裝置和戰鬥部。戰鬥機攜帶導彈飛上一定的高度,飛行員調整好角度,按下發射按鈕,導彈在助推火箭的推動下,飛進太空,向預定的攻擊目標衝去。彈頭內的控製裝置,可以調整導彈的飛行方向,以便準確地擊中目標。
戰鬥機掛帶的導彈將成為衛星的一個“職業殺手”。戰鬥機掛帶導彈攻擊衛星,要比用其他辦法來攻擊衛星經濟得多,這種技術也不難掌握。有些軍事專家預測:戰鬥機攜帶導彈攻擊衛星,很可能成為衛星的主要威脅,衛星要警惕的主要“殺手”將是這種導彈。
機載攻擊衛星的導彈,我們不妨把它叫做“空天導彈”,它是戰鬥機的一把最隱秘的“劍”。盡管這種導彈目前還沒有裝備部隊,但是,它已經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出現了,它將會使本來就不平靜的太空,變得更加喧鬧。
閃擊戰
閃擊戰也譯為閃電戰,是集中大量飛機、坦克和機械化等快速機動部隊,發動閃電般突然襲擊的作戰樣式。目的是企圖一舉摧垮對方的抵抗能力,短期內贏得戰爭勝利。法西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先使用。閃擊戰的理論根源,有德國軍事家施利芬的關於采取迂回包圍、實施速決殲敵的觀點;意大利軍事理論家杜黑的關於集中空軍力量,打擊對方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目標而取勝的觀點;英國軍事理論家富勒的關於組織幾路強大的快速坦克縱隊,在航空兵強有力的掩護下,深入敵方縱深,直搗敵軍司令部,使敵陷於癱瘓的觀點。希特勒在吸收這些理論觀點後,製定了閃擊戰計劃,主張發動先發製人的戰爭,集中陸軍和空軍,像漆黑的夜裏突然閃電一樣打擊敵人,並於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利用閃擊戰占領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導彈、核武器的發展,閃擊戰仍為超級大國所重視。
速決戰
在較短時間內決定勝負的作戰,稱為速決戰,與持久戰相對。包括戰略速決戰、戰役速決戰和戰鬥速決戰。速決戰曆來為兵家所倡導。速決戰的主要條件是:選擇弱敵,抓住戰機,周密計劃,準備充分,依托良好的地形和人民群眾的支援,發揚勇猛頑強的戰爭作風,集中優勢兵力,運用穿插迂回、分割包圍戰術,速戰速決,突然打擊敵人。戰鬥結束,及時撤離,切忌戀戰和拖延。現代條件下,速決戰更要突然發起攻擊,迅速殲滅敵人。
三軍聯合戰術通信係統
三軍聯合戰術通信係統主要是供軍以上單位使用,用於美陸、海、空各軍種之間及盟國之間協合通信。它由交換、運輸、通信中心、傳真、終端與接口、保密等通信設備組成柵格狀通信網絡。
掃雷坦克
掃雷坦克是一種裝有掃雷裝置實施掃雷作戰的坦克。它是地雷陣中的開路先鋒,它可以迅速而安全地掃除布雷區的地雷,為其他坦克和步兵開辟前進的通路。掃雷坦克掃雷時,通常在坦克分隊的戰鬥隊形內行動。
掃雷坦克上的掃雷裝置有機械掃雷器和火箭爆破掃雷器,可根據需要將其中一種或兩種在戰鬥前臨時安裝在坦克的身上。機械掃雷器按工作原理分為挖掘式、滾壓式和打擊式3種。
射擊斷續器
射擊斷續器是安裝在老式螺旋槳戰鬥機上的一種設備,目的是使戰鬥機的機槍可以在螺旋槳後方向前射擊而不會打到自己的槳葉。基本原理是每當槳葉轉到機槍前麵時,斷續器係統便暫時中止機槍射擊。在此之前,戰鬥機上的武器隻能安裝在機翼上或者在螺旋槳根部安裝鋼製的楔形偏導器以擋開子彈,這樣子彈打在槳葉上時,會產生強大的衝擊力,這種外力作用在發動機上會產生非對稱應變,容易引起發動機故障。
在射擊斷續器研究初期,主要遇到的技術困難是子彈點火遲緩問題。主要由子彈規格的不統一造成,有些子彈的發火時間稍稍慢於標準。後來斷續器的工作原理大體是:在機械聯動裝置的末端有一個凸輪,當槳葉即將轉到槍口前麵時,凸輪受到螺旋槳突出部的撞擊,凸輪的運動通過聯動裝置與機槍的工作相聯通,使機槍暫停擊發;當槳葉通過槍口時,凸輪回到原來位置,機槍繼續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