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農作物秸稈
農作物秸稈是農業生產的副產品,也是我國農村的傳統燃料。秸稈資源與農業主要是種植業生產關係十分密切。根據1995年的統計數據計算,我國農作物秸稈年產出量為6.04億噸,其中造肥還田及其收集損失約占15%,剩餘5.134億噸。可獲得的農作物秸稈5.134億噸除了作為飼料、工業原料之外,其餘大部分還可作為農戶炊事、取暖燃料,目前全國農村作為能源的秸稈消費量約2.862億噸,但大多處於低效利用方式即直接在柴灶上燃燒,其轉換效率僅為10%~20%左右。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地區差異正在逐步擴大,農村生活用能中商品能源的比例正以較快的速度增加。事實上,農民收入的增加與商品能源獲得的難易程度都能成為他們轉向使用商品能源的契機與動力。在較為接近商品能源產區的農村地區或富裕的農村地區,商品能源(如煤、液化石油氣等)已成為其主要的炊事用能。以傳統方式利用的秸稈首先成為被替代的對象,致使被棄於地頭田間直接燃燒的秸稈量逐年增大,許多地區廢棄秸稈量已占總秸稈量的60%以上,既危害環境,又浪費資源。因此,加快秸稈的優質化轉換利用勢在必行。
能源
能源依據產生的方式可劃分為一級能源和二級能源。
一級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能以現成形式提供的能源,例如:天然氣、煤、石油;二級能源是指需要依靠其它能源(也就是一級能源)的能量間接製取的能源,例如,電能、一氧化碳。
能源林
能源林就是以生產生物質能源為主要培育目的的林木。以利用林木所含油脂為主,將其轉化為生物柴油或其他化工替代產品的能源林稱為“油料能源林”;以利用林木木質為主,將其轉化為固體、液體、氣體燃料或直接發電的能源林稱為“木質能源林”。
生物質能源是石油能源的重要替代,而林業是生物質能源的重要來源。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能源林培育是基礎。
能源計量當量
能源計量當量是指計算某種能源的能源量時與標準燃料的熱值相對應的數量。各種能源直接或間接地都與熱有聯係。不同能源的熱值有高有低。按照其熱值把它們折合成標準燃料,便能對各種燃料進行統計、對比和分析。
國際上采用的標準燃料有兩種:煤和油。以煤作為標準燃料來計量時稱為煤當量,以油作為標準燃料來計量時稱為油當量。中國采用煤當量作為能源計量當量。折算的方法是:用1千克標準煤的熱值29.3兆焦去度量一切燃料、動力能源。即,煤當量係數等於某種能源1千克實際熱值除以1千克標準煤熱值29.3兆焦。水電作為一次能源計量時,中國按照火電廠當年生產1度電能實際消耗的燃料的平均煤當量值來計算;聯合國統計資料則是按電的熱功當量計算,1度水電相當於3.6兆焦,換算成煤當量的係數是0.123。核電換算成煤當量的方法與水電相同,但這種方法不能反映核燃料的轉換效率。
能源儲運
能源儲運是能源生產到利用之間的一個環節。它分為能源儲存和能源運輸。因各類能源的形態、性質不同,其儲運的方式各異。通常包括煤炭儲運、石油天然氣儲運、核燃料運輸、電力輸送(即輸電)。
對於煤炭,主要有煤倉儲存和露天儲存,其運輸主要通過鐵路和船運,也可用管道進行煤漿運輸。石油、天然氣儲存用石油庫(包括地下洞庫)和氣櫃;運輸主要用管道,海上則用大油輪。核燃料運輸包括將燃料元(組)件從核燃料加工廠到核電站的運輸和將反應堆卸出的乏燃料從核電站到離堆貯存設施的運輸。燃料元(組)件的γ放射性比活度很低,對其運輸容器的防護要求相對簡單,但應在正常運輸條件下保證不會被破壞;在事故情況下允許損壞,但絕不允許發生臨界情況。乏燃料具有很強的放射性和衰變熱,其運輸容器設計時,除按一般壓力容器考慮外,還要考慮臨界、傳熱、屏蔽和力學等問題。核燃料的運輸必須由承運單位驗明有關批準證書後方可裝運。電力輸送又分交流和直流,按電壓等級又有高壓、超高壓和特高壓之分。
能源供應
能源供應是指為滿足能源需求而對各種形式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包括:
(1)一次能源供應。即能源資源的開采,如原煤、原油、天然氣、天然鈾等礦物能源以及水能、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
(2)二次能源供應。即一次能源的集中加工轉換和輸配,如電力(火電、水電、核電)、石油製品(汽油、煤油、柴油等)、煤炭製品(洗煤、焦炭、型煤等)、煤氣、液化氣和熱力(蒸汽、熱水)等。
(3)各種進口能源。
能源供應分析是能源規劃的重要環節,包括能源資源評價和能源工藝評價,目的在於估計規劃中地區能源供應的資源、經濟和技術潛力,以及評價供需平衡狀況,確定相應的能源供應方案。
能源工業
國民經濟體係中從事能源供應的工業部門稱為能源工業。能源工業是社會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工業,一般具有資本和勞動力密集度高、建設和服役周期長、運輸負擔重、生態和環境影響大等特點。“經濟—能源—環境”的協調是社會經濟進入良性循環持續發展的基本保證。
能源統計
能源統計是用一整套指標體係和特有的計量形式,采用科學統計分析方法.研究能源的資源、流轉、消費以及能源係統運動過程及其數量關係的一門專門統計。它同其他專門統計一樣,包括能源統計工作,能源統計資料和能源統計學3個方麵。統計資料是統計工作的成果,統計學是統計工作的理論基礎。
能源危機
能源危機是指因為能源供應短缺或是價格上漲而影響經濟。能源危機通常涉及到石油、電力或其他自然資源的短缺,造成經濟衰退。從消費者的觀點,汽車或其他交通工具所使用的石油產品價格的上漲降低了消費者的信心和增加了他們的開銷。
能源彈性係數
能源彈性係數亦稱能源彈性。彈性可簡單地理解為反應性或敏感性,它是衡量某一變量的變化引起另一相關變量的相對變化的指標。通常表示為在某一變量變化1%時,另一變量變化的相對程度。
能源彈性係數的特點是,綜合性強並能概況多種因素。能源與許多經濟現象存在著相互依存和製約的數量關係。為研究能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分析能源生產的增長、能源消費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分別計算能源生產彈性係數和能源消費彈性係數,通過這些指標可反映出能源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互適應的關係以及發展趨勢和規律。
能源彈性係數基本計算公式為:能源彈性係數=能源量的增長率/經濟總量的增長率
通常計算的能源彈性係數有:能源生產彈性係數,電力生產彈性係數,能源消費彈性係數,電力消費彈性係數。能源彈性係數在一個國家的年度之間以及不同國家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它受各國或各時期的經濟結構、管理體製、資源狀況、技術水平、人口多寡、氣候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所以比較時要注意其可比性。
能源加工轉換效率
能源加工轉換效率指一定時期內能源經過加工、轉換後,產出的各種能源產品的數量與同期內投入加工轉換的各種能源數量的比率。它是觀察能源加工轉換裝置和生產工藝先進與落後、管理水平高低等的重要指標。計算公式為:
能源加工轉換效率=能源加工、轉換產出量/能源加工、轉換投入量100%
能源生產總量
能源生產總量指一定時期內全國一次能源生產量的總和,是觀察全國能源生產水平、規模、構成和發展速度的總量指標。一次能源生產量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氣、水電、核能及其他動力能(如風能、地熱能等)發電量,不包括低熱值燃料生產量、生物質能、太陽能等的利用和由一次能源加工轉換而成的二次能源產量。
能源加工轉換
能源加工與轉換既有聯係也有區別,兩者都是將能源經過一定的工藝流程生產出新的能源產品。
能源加工一般隻是能源物理形態的變化,如原油經過煉製成為汽油、煤油、柴油等石油製品;原煤經過洗選,成為洗煤;煉焦煤經過高溫幹餾,成為焦炭;煤炭經過氣化,成為煤氣等。
能源轉換是能源流程中的複雜過程,是能量形式的轉換。如熱電廠將煤炭、重油等投入到耗能設備中,經過複雜的工藝過程轉化為熱力和電力,以及把熱能轉換為機械能,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電能又轉換為熱能等,都是能源加工、轉換。其他形式的能轉換為電力和熱力是能源轉換統計的重點。
能源轉換有分散轉換和集中轉換。分散轉換的主要方式是鍋爐。集中轉換的主要方式是發電。
能源生產彈性係數
能源生產彈性係數是研究能源生產增長速度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之間關係的指標。計算公式為:
能源生產彈性係數=能源生產總量年平均增長速度/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
能源審核
能源審核是對一個能源係統的效能所作的定期檢查,以確保樓宇的能源使用達致最大能源效益。能源審核與財務會計其實很相似。審核員會查察係統的能源賬戶,檢查各係統的能源使用情況,然後找出可以減少浪費的地方。
透過能源審核,找出並落實能源效益及節約方案後,你可以節省不少開支。此外,降低用電量不但可減少消耗化石能源,電力公司亦會因此減少排放汙染物及引致溫室效應的氣體。同時,亦可為保護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出了一分力。
能源審計
能源審計是指能源審計機構依據國家有關的節能法規和標準,對企業和其他用能單位能源利用的物理過程和財務過程進行的檢驗、核查和分析評價。
能源審計是一套集企業能源係統審核分析、用能機製考察和企業能源利用狀況核算評價為一體的科學方法,它科學規範地對用能單位能源利用狀況進行定量分析,對用能單位能源利用效率、消耗水平、能源經濟與環境效果進行審計、監測、診斷和評價,從而尋求節能潛力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