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爐

太陽爐是利用太陽能的一種加熱爐。它由拋物麵鏡反射器、受熱器、支持器、轉動機械及調整裝置組成。物料位於反射鏡的焦點處,太陽光線射到拋物麵鏡反射器上,聚焦在被加熱物料上,使物料加熱。反射鏡可由機械轉動和調整裝置跟蹤太陽轉動,以便充分接受太陽能。溫度可達3 500℃。可在氧化氣氛和高溫下對試樣進行觀察,不受電場、磁場和燃料產物的幹擾。可用於高溫材料的科學研究。

太陽能蒸汽灶

太陽能蒸汽灶是利用會聚的陽光,把水變成蒸汽用於蒸飯、燒水等,也可用它來製蒸餾水,供醫療、化工部門使用。這種蒸汽灶適合集體單位使用。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亦稱糖類化合物,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廣的一類重要的有機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澱粉和纖維素等都屬於糖類化合物。糖類化合物是一切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它不僅是營養物質,而且有些還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例如,肝髒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型中的糖與免疫活性有關。此外,核酸的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類化合物——核糖和脫氧核糖。因此,糖類化合物對醫學來說,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碳循環過程

碳在生物圈中就是不斷循環的,隻要有生命,就會有二氧化碳的排放。實際上生物排放二氧化碳的最主要形式還是呼吸,不僅動物要呼吸,植物也要呼吸,隻不過植物還有光合作用,能把二氧化碳加以利用。而二氧化碳本身也就是植物的更本能量來源,是絕對不能少的。而在碳循環的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利用的強度是大體相當的,不過有些碳在逐漸地被固定在化石能源中,因為這個速度很慢,幾乎可以忽略。而我們利用化石能源,就一下子把上億年固定下來的碳都釋放出來了,所以才使二氧化碳大量增加。

碳交易

碳交易是一種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機製。工業化國家可據此通過向發展中國家支付費用,用於減少後者的二氧化碳排放,減排的額度則可以算在付款方賬上。而各國的排放額度是經由談判,通過《京都議定書》簽訂的。

天然氣管道

我國是最早用木竹管輸送天然氣的國家。我國現代天然氣運輸管道,多集中在天然氣主要產地四川省。1983年已建成從川東經重慶、瀘州、威遠至成都、德陽等地,溝通全省的輸氣管道網,管徑426~720毫米,全長2 200多千米,設有集配氣站178座,年輸量50億~60億立方米。

1983年時,世界輸氣管道總長達到91.34萬千米。長距離輸氣管道普遍采用壓氣機增壓輸送。輸氣管道在管材選用、提高輸送效率、實現全線自動化等方麵的技術也有了迅速的發展。管材廣泛采用8-60低合金鋼(度極限41,160帕),並開始采用8-65、8-70等更高強度的材料。為降低管道內的摩擦阻力,426毫米以上的新鋼管已普遍采用內塗層。此外還開展了不同物性的氣體在同一管道中順序輸送,以及-70℃低溫、75 460帕高壓的氣態和液態天然氣管道輸送試驗。

天然氣田

天然氣田,簡稱氣田,是富含天然氣的地域。通常,有機物埋藏在1~6千米深,溫度在65~150℃,會產生石油,而埋藏更深、溫度更高的會產生天然氣。埋藏越深,天然氣越“幹”,即condensate含量越低。

天然能源

天然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經加工轉換的能量資源,又稱一次能源。包括化石燃料(如原煤、原油、天然氣等)、核燃料、生物質能、水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潮汐能等。天然能源又分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前者指能夠重複產生的天然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這些能源均來自太陽,可以重複產生;後者用一點少一點,主要是各類化石燃料、核燃料。20世紀70年代出現能源危機以來,各國都重視非再生能源的節約,並加速對再生能源的研究與開發。

天然礦物

天然礦物是指在地殼各種物質的綜合作用下(稱地質作用)形成的天然單質或化合物,並具有化學式表達的特有的化學成分和相對固定的化學成分。現已從地殼中發現礦物約3 000種,其中絕大多數是固態無機物(如磁鐵礦、石英、方解石等),也有液態的(如自然汞、水等)和氣態的(如火山噴出氣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氣等),而有機礦物僅占極少數的幾十種(如琥珀等)。

天然氣水合物

天然氣水合物因其外觀像冰一樣而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做“可燃冰”。它是在一定條件(合適的溫度、壓力、氣體飽和度、水的鹽度、pH值等)下由水和天然氣組成的類冰的、非化學計量的、籠形結晶化合物。它可用M·nH2O來表示,M代表水合物中的氣體分子,n為水合指數(也就是水分子數)。組成天然氣的成分如CH4、C2H6、C3H8、C4H10等同係物以及CO2、N2、H2S等可形成單種或多種天然氣水合物。

形成天然氣水合物的主要氣體為甲烷,對甲烷分子含量超過99%的天然氣水合物通常稱為甲烷水合物。天然氣水合物在自然界廣泛分布在大陸、島嶼的斜坡地帶、活動和被動大陸邊緣的隆起處、極地大陸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內陸湖的深水環境。在標準狀況下,一單位體積的氣水合物分解最多可產生164單位體積的甲烷氣體,因而其是一種重要的潛在未來資源。

土坯煤

土坯煤是以普通泥土、原煤、煤矸石、煤泥、工業爐渣、稻殼等為原料,選取其中2~3種(必須包括煤的成分)經粉碎後壓製成的新型煤燃料。它可代替民用型煤或工業型煤,其含煤量僅是普通蜂窩煤1/3,燃燒效果和其他性能指標卻與普通蜂窩煤相當。因此,土坯煤可節約原煤60%以上,成本相應降低。土坯煤燃燒過程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普通型煤低50%以上,減少了環境汙染;可選擇原料較多,可以根據各地原料情況選擇配方。因此這是一項節能降耗、減少汙染、經濟實用的技術。

陶瓷膜

陶瓷膜也稱CT膜,是固態膜的一種,最早由日本的大日本印刷公司和東洋油墨公司在1996年開發引入市場。陶瓷膜主要是Al2O3、ZrO2、TiO2和SiO2等無機材料製備的多孔膜,其孔徑為2~50毫米。具有化學穩定性好,能耐酸、耐堿、耐有機溶劑;機械強度大,可反向衝洗;抗微生物能力強;耐高溫;孔徑分布窄,分離效率高等特點,在食品工業、生物工程、環境工程、化學工業、石油化工、冶金工業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市場銷售額每年以35%遞增。陶瓷膜與同類的塑料製品相比,造價昂貴,但又具有許多優點,它堅硬、承受力強、耐用、不易阻塞,對具有化學侵害性液體和高溫清潔液有更強的抵抗能力,其主要缺點就是價格昂貴且製造過程複雜。

特殊電池

世界上最小的電池可能是美國一所大學的化學家們新發明的一種電池,它的體積僅僅是人體紅血球的1/100,它最長的尺寸僅為10米。專家們認為,這種電池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小的電池了。製造這種電池要在顯微鏡下才能進行。首先把細胞般大小的電池裝置塗附於炭精表麵,材料有銀和銅兩種,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像一個個小圓柱。當炭精上塗滿了這些銀的或銅的小圓柱後,再浸入稀釋的硫酸銅電鍍液中,銅圓柱溶解,而銅離子附著到銀圓柱的表麵。這一反應過程可連續45分鍾產生0.05毫伏的電壓。

這種電池的工作過程證明了專家們稱之為低電勢貯存的電化學現象:兩種金屬的電子存在著差別極小的勢能,而這個勢能差可驅動銅離子附著到銀質終端上,直到銀質終端上附著的銅原子達到8萬個後,電池就停止工作。

科學研究表明,橡膠不僅能做汽車的輪胎或防撞器,將來也可能作為汽車的動力,正在研究發明中的“橡膠電池”,將可為電動汽車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在著重環保的今天,電動汽車被視為最理想的陸上交通工具。然而,若想普遍采用電動汽車,還有待革命性的電池技術出現。目前出售的電動汽車多用鉛酸電池,成本比用汽油的汽車貴3倍。雖然可以用固體材料如陶瓷或玻璃來取代液體材料,但陶瓷和玻璃脆弱,不宜用做汽車電池。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的研究員安格爾發現了一種“橡膠電解質”,這種東西可以傳導電流。雖然還要進一步研究,才能製造出較完善的橡膠電池,但蘇格蘭阿伯丁大學的化學家安格林說:“這將是電動汽車革命性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