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資源合理配置(1 / 3)

Z資源合理配置

資源合理配置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生態經濟目標,根據生態經濟係統結構,利用科學技術管理手段,對自然資源係統進行改造、設計、組合、布局的活動。它是確立區域發展方向、合理布置生產要素的關鍵,也是解決經濟係統增長的無限性與資源生態係統供給的有限性矛盾的重要措施。資源合理配置的基本任務是,在生態經濟係統平衡的前提下,在時間和空間上最優地利用和分配自然資源,合理布局生產力,以達到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資源的永續利用,取得最佳生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的。資源的配置主要涉及兩個方麵,一是資源在空間或不同部門間的最優配置;二是資源的時間配置,根據資源在不同時段上的最優分布特征,實現資源開發利用最佳時段的控製與決策。

沼氣

沼氣是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氣等的混合氣體,具有較高的熱值,可用做燒飯、點燈,也可以驅動內燃機和發電機。1立方米沼氣約相當於1.2千克煤或0.7千克汽油,可供3噸卡車行駛2.8千米,相當於60~100瓦燈光的沼氣燈照明6小時。沼氣燃燒後的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不汙染空氣,不危害農作物和人體健康。沼氣是由生物能源轉換而來。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太陽能貯藏在體內。植物死亡後,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機質發酵分解,產生蘊藏著大量能量的沼氣。當沼氣燃燒時,這種能量就轉變為光和熱而被利用。人工製取沼氣的方法叫做厭氧消化,這是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利用甲烷細菌使有機物發酵而分解。

產生沼氣的原料為有機物,如人畜糞便、雜草、秸稈、樹葉、垃圾等。含有機物在2%以上的工農業生產廢渣和廢水,如釀造廢渣、食品加工廢渣以及汙水處理廠的剩餘汙泥和沉澱汙泥等,也都可以做原料。

沼氣發酵微生物

沼氣發酵微生物是指在缺氧條件下降解有機質產生沼氣的一群微生物。沼氣常形成於富含有機質的沼澤、塘、湖等水下缺氧沉積物中,是一種可燃性氣體,其主要成分為甲烷(占55~70%)和二氧化碳(占30~45%)。根據最適生長溫度,可將沼氣微生物劃分為中溫群(30~40℃)和高溫群(55~60℃)。雖然有人認為在4℃時仍然產生沼氣,但至今尚未分離到嗜低溫的菌種。沼氣微生物的種類龐雜,在純培養條件下,最適生長的酸堿度有很大差異,但在沼氣池中pH7左右最適於產生沼氣。沼氣微生物使自然界中缺氧環境的有機質降解,進入碳、氮等物質循環圈。所產生的甲烷最終又被氧化為二氧化碳。產生於深海沉積物中的甲烷則可能轉化為甲烷水合物,進而轉化為天然氣。中國廣大農村正在利用沼氣微生物的作用,以秸稈、糞便等製取沼氣,作為一種再生性補充能源,同時也有利於農村生態平衡,保持、提高土壤肥力並改善環境衛生。

貯備電池

貯備電池是在貯備期間,活性物質不與電解質直接接觸,使用時注入電解液或電解質熔化,從而使電池處於待放電狀態而具有活性,包括海水激活Mg-AgCl電池、電解液激活Zn-Ag2O貯備電池、熱激活Ca/LiCl-KCl/WO3、Ca/LiCl-KCl/CaCrO4電池。這類電池用於特定的場合,滿足隨時激活隨時使用的要求。

蒸汽輪機

“燃氣—蒸汽”輪機聯合循環,是把燃汽輪機和蒸氣輪機這兩種按不同熱力循環工作的熱機聯合在一起的裝置,有時也簡稱為聯合循環。為了提高熱機的效率,應該盡可能地提高熱機中的加熱溫度和降低排熱溫度。但蒸汽輪機和燃氣輪機的熱力循環都不能很好滿足上述要求。如把它們結合起來,以燃氣輪機的排熱來加熱蒸汽,就可以同時取得燃氣輪機加熱溫度較高和蒸汽輪機排熱溫度較低的雙重優點。

聯合循環的理論基礎早已建立。熱力學奠基人之一卡諾就提出過聯合循環的概念。但是直到20世紀中葉,才開始有實用的聯合循環動力裝置。發展聯合循環的關鍵是要研製出高溫、高性能、大功率的燃氣輪機。為了適應石油短缺的形勢,在燃氣輪機中有效燒煤也是一項關鍵技術。目前,世界各先進工業國家均已有定型聯合循環機組產品。其中功率最大的已超過60萬千瓦,最高熱效率已高達47%以上。它作為熱電並供機組使用,燃料利用率可高達80%左右,單機組最長運行時間已超過10萬小時。熱機的熱效率要提高1%都是非常困難的,而聯合循環卻隻要把燃氣輪機和蒸汽輪機結合起來就可以大幅度節約能源。

自然資源

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諸要素,通常稱為自然資源,可分為有形自然資源(如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等)和無形的自然資源(如光資源、熱資源等)。自然資源具有可用性、整體性、變化性、空間分布不均勻性和區域性等特點,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之一。自然資源分為:生物資源、農業資源、森林資源、國土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氣候氣象、水資源等。

自然資源泛指存在於自然界,能為人類利用的自然條件(自然環境要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定義為: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通常包括礦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與生物資源等。它同人類社會有著密切聯係;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又是社會生產的原、燃料來源和生產布局的必要條件與場所。自然資源僅為相對概念,隨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與科學技術進步,部分自然條件可轉換為自然資源。如隨海水淡化技術的進步,在幹旱地區,部分海水和鹹湖水有可能成為淡水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