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聚核苷酸定點誘變技術
寡聚核苷酸定點誘變技術是由加拿大的生物化學家M.史密斯(1932)發明的。其基本原理如下:應用寡聚核苷酸進行DNA的定點誘變時,首先要把含有待突變的DNA片段克隆到MI3噬菌體載體中,MI3噬菌體的正鏈可以感染具有纖毛的細菌,並在細菌體內進行複製後,以出芽的形式形成新的帶有正鏈DNA的噬菌體。而存留在菌體內的則是雙鏈狀態的複製型MI3。受MI3噬菌體感染的細菌生長速度減慢,在細菌培養皿上會形成透明的噬菌斑。
光合作用奧秘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由葉片中的葉綠素等分子特殊結合而成的作用中心進行的。由於這個作用中心是和膜中的其他成分連在一起的,因此很難分離、純化和深入研究。
作用中心是由兩個細菌葉綠素二聚體和兩個去鎂細菌葉綠素組成的兩個結構很相似的分支。然而,在光合作用過程中,隻有一個分支附近有原初電子受體,也隻有能吸收較長波長光的去鎂細菌葉綠素能與原初電子受體接近,參與光驅電子跨膜傳遞的原初光化學反應。參與光化學反應並進行能量傳遞的光合色素,都是與L、M蛋白亞單位較疏水的部位相結合的。這些蛋白亞單位都是具有5個跨膜的螺旋,但M蛋白亞單位的氨基酸鍵較長些。它們都是光合色素結合的框架,並和光合色素有專門的相互作用,使電子隻能由一個分支傳遞,從而實現光能向化學能的轉換。
光動力治癌
所謂“光動力療法”,是一種利用光敏劑和激光,高效率地消滅癌細胞的新方法。治療時,先給癌症病人靜脈注射一種光敏物質,如血卟咻衍生物等,然後插入導管引發激光,在光能作用下,使血卟咻衍生物活化激發,生成單線態氧,單線態氧與細胞器蛋白質和核酸起反應,使癌瘤細胞呈中毒性壞死,腫瘤塊逐漸消失。
目前,專家們正在研究尋找不會在皮膚積聚的光敏劑,以便進一步改善“光動力療法”存在的缺陷,並研究擴大其適應範圍,用以治療更多類型的癌腫。
國際紅十字會
國際紅十字會是一種醫療慈善機構,1863年2月9日由瑞士慈善家杜南首創,初名“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1880年改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1864年8月22日在日內瓦簽訂了第一個改善戰地陸軍傷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概括地將1863年國際會議決議用國際公約的形式固定下來。國際紅十字會從此正式成立。
中國紅十字會於1912年1月15日加入國際紅十字會,成為其中一員。1919年加入紅十字協會。中國政府和紅十字會代表曾多次參加國際大會,與國際紅十字會各方麵進行友好合作。
幹擾素
幹擾素是我們身體內部少數幾種能抵禦病毒的天然防禦物質之一,是在病毒入侵細胞以後從仍然健康的細胞中自然產生的。人體內產生的幹擾素數量非常少。幹擾素能戰勝病毒引起的感染,包括水痘、肝炎和狂犬病等。在滴鼻劑中加入少量幹擾素,就能減輕病毒性感冒的症狀。幹擾素雖然不能解救已被病毒侵入的細胞,但可以保護其周圍的細胞。
有些癌症是由於病毒引起的。癌細胞生長得很快,它的繁殖比正常體細胞要快許多倍,可以用幹擾素減慢癌細胞生長的方法來戰勝癌症。醫學專家把攻克癌症的希望寄托於幹擾素。美國科學家已經用幹擾素治愈過皮膚癌。幹擾素對成骨肉瘤、多發性骨髓瘤、黑色素瘤、乳腺癌以及某些白血病和淋巴癌也有療效。當然,由於癌症發生的原因極其複雜,治療不可能全部依靠幹擾素。但幹擾素可以防止病毒感染,對免疫係統抑製的患者來說仍然是有益的。用幹擾素處理過的病人,就不會因病毒感染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