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抗體
抗體是由脾髒、淋巴結、骨髓、血管內皮等網狀內皮係統組織的漿細胞部分所產生的,包含在血液的血清中的一種蛋白質。抗體的種類繁多,使用194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瑞典人蒂塞利厄斯所創造的電泳法分離血清時發現,它包含在血清蛋白質中的r球蛋白的部分。將r球蛋白再進一步細分,又可分為分子量小的r G球蛋白和rA球蛋白以及分子量大的rM球蛋白。其中的前兩種(G和A)抗體是特異性抗體。它是當異物侵入機體時,把異物作為抗原而產生的抗體,所以隻能用來對抗該種異物。由此看來,對各種不同的異物,就能夠產生各種各樣相應的抗體。M抗體是天賦的抗體,所以稱為自然抗體,它除了決定血型的功能以外,對細菌和病毒等任何異物都起作用。它能對侵犯到體內的異物采取緊急措施。與此同時,G抗體和A抗體就作好準備,來擊退來犯的異物。抗體不僅能破壞細菌,抑製阿米巴等微生物的活動和中和毒素,還能使得異物容易被白血球或吞噬細胞所吞食。
空間生命科學
空間生命科學是研究宇宙空間環境中的生命現象及其規律的學科,屬空間科學和生命科學的邊緣學科。在空間時代,人類和生物在宇宙空間中的活動成為現實,從而產生了相應的研究領域——空間生命科學。
抗菌藥物受挫
1939年,對腦膜炎和由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醫生給以磺胺藥物後,療效非常顯著。但在20年後,磺胺藥物隻對半數病人有效。與此同時,人們發現,生產的各種抗菌素藥物也慢慢地變得不那麼有效了。原來,病菌不再害怕有特效的藥物的原因,並不是由於那些病菌掌握了抵抗藥物的本領,而是在未被殺死的殘留菌株中產生了少量的能抗藥的突變型菌株。它們躲過追殺之後,迅速地繁殖起來了。正常情況下,突變是緩慢的,在真核生物中,特別是多細胞生物,在每一代裏,靠著基因與染色體的突變和不斷重新組合,變異速度有所加快,而在細菌中,突變更為迅速,因為細菌繁殖非常快,隻要少數親代就可產生無數後代,盡管有效突變非常緩慢,但是突變的絕對數目仍然很高。
一種抗菌素無效時,另一種抗菌素仍能消滅抗藥的菌株。新抗菌素和經過改良的“老”抗菌素,在和突變型菌株進行鬥爭,就不會有一種病菌能繼續繁殖下去了。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藥劑與病菌間的鬥爭將永無止境。
抗生素
抗生素是常用藥物,它能抑製有害病菌的生長。抗生素的種類很多,除少數幾種可以人工合成外,大多數都是由抗生菌在發酵罐裏通過發酵分泌出來的。抗生菌這類微生物,主要是一些放線菌以及若幹真菌和細菌。它們產生的抗生素能抑製有些病菌生長,還能殺死某些病菌。如青黴菌產生的青黴素,鏈黴菌產生的鏈黴素,土黴菌產生的土黴素以及多黏芽孢杆菌產生的多黏菌素等,都能殺滅某些有害病菌。
抗生素工業
抗生素工業是以青黴素的生產為開端的,迄今已有60多年的曆史。已發現的抗生素有數千種,已在臨床使用的有上百種。其中β內酰胺類抗生素,如青黴素類、頭孢黴素類占據首位。20世紀70年代以前,生產方法有兩種,一是發酵法,二是半合成法,主要是化學法。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種新的生產工藝——酶法半合成,即凡是用化學法裂解或合成的反應均用酶法代替。凡能用化學法半合成的頭孢黴素幾乎都可以用酶法半合成。這充分顯示了酶法半合成作為抗生素生產工藝的後起之秀具有巨大的競爭力。
昆蟲病毒
昆蟲病毒是指以昆蟲為宿主的病毒。既能在脊椎動物體內或高等植物體內增殖,又能在昆蟲體內增殖的病毒很多,如動物病毒中的布尼亞病毒科、披膜病毒科的甲病毒屬與黃病毒屬、呼腸孤病毒科的環狀病毒屬、彈狀病毒科的水皰性口炎病毒屬與狂犬病毒屬,以及植物呼腸孤病毒組與植物彈狀病毒組的許多成員。從生物學角度講,可以認為昆蟲是這些病毒真正的宿主,但習慣上仍把昆蟲當作這些病毒的媒介看待,理由之一是因為這些病毒與昆蟲已建立了平衡關係,雖然能在昆蟲體內增殖,但一般對昆蟲不表現病原性。所以,狹義地講,昆蟲病毒是指以昆蟲為宿主並對昆蟲有致病性的病毒。
空氣中的毒素
現代人所呼吸的空氣中,懸浮著各式各樣的有毒物質,這些毒素的來源包括汽車、機車排放的廢氣以及工廠排放的廢氣,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化合物、碳氫化合物和煙的粒子狀物質等。
這些臭氣一旦進入肺部,就會侵蝕肺髒的細胞組織——要提醒您的是,我們嘴巴吃進的毒素,在消化過程中會由肝髒分解,把毒素排出體外。但是,經由呼吸進入人體的毒素,是直接進入血液,經由血液,運送到身體各器官組織——這樣一來,就會引起人體代謝異常、降低大腦的酵素活性、造成神經機能障礙,最可怕的是,它們具有強烈的致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