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小麥胚芽
小麥胚芽是最經濟實惠的維生素E來源,每天補充一二湯匙,就不會使維生素E匱乏。
維生素E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劑,對於修複受損細胞組織、延緩老化、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都有顯著的效果。
維生素E共有8種形式,最具活性、作用最強的是生育醇,小麥胚芽中就有大量的生育醇。因此,它不僅是最經濟,也是最佳的維生素E來源。
小麥胚芽還含有很豐富的人體必需脂肪酸,可幫助調節荷爾蒙、強化腦細胞及神經細胞、增強免疫力。但是,不飽和脂肪酸很容易氧化變質,因此,務必以不透光的材質盛裝、冷藏或冷凍保存,以免接觸空氣或光線而氧化。
小麥麩
美國的科學家發現,小麥麩對於預防結腸癌有非常明顯的效果。韋恩州立大學一位研究員指出,科學家以化學物質誘發齧齒目動物罹患結腸癌,但在喂以大量的小麥麩之後,這些動物的癌細胞擴散減少了32%。科學家認為這個實驗結果也可以應用在人類身上。美國健康基金會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小麥麩可降低血液中某些乳腺癌誘發因子的含量,因而能夠有效預防乳腺癌。乳腺癌患者每天吃些小麥麩做成的食物,其癌前期的息肉在半年內明顯縮小了許多。
小麥麩富含纖維素,已被醫學界認為是預防文明病的功臣。日常飲食中,攝取一定量的纖維素可以預防腸道疾病和便秘,並可使血清膽固醇降低,有利於防治心髒血管病變。美國營養專家布魯斯·詹納博士推薦的十大營養食品,小麥麩即名列其中。
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是高等生物體內負責運載氧的一種蛋白質。人體內的血紅蛋白由四個亞基構成,分別為兩個α亞基和兩個β亞基,在與人體環境相似的電解質溶液中血紅蛋白的四個亞基可以自動組裝成α2β2的形態。血紅蛋白的每個亞基由一條肽鏈和一個血紅素分子構成,肽鏈在生理條件下會盤繞折疊成球形,把血紅素分子抱在裏麵,這條肽鏈盤繞成的球形結構又被稱為珠蛋白。血紅素分子是一個具有卟啉結構的小分子,在卟啉分子中心,由卟啉中四個吡咯環上的氮原子與一個亞鐵離子配位結合,珠蛋白肽鏈中第8位的一個組氨酸殘基中的吲哚側鏈上的氮原子從卟啉分子平麵的上方與亞鐵離子配位結合,當血紅蛋白不與氧結合的時候,有一個水分子從卟啉環下方與亞鐵離子配位結合,而當血紅蛋白載氧的時候,就由氧分子頂替水的位置。
形態標記
形態標記是遺傳標記的一種,指肉眼可見的或儀器測量動物的外部特征(如毛色、體型、外形、皮膚結構等),以這種形態性狀、生理性狀及生態地理分布等特征為遺傳標記,研究物種間的關係、分類和鑒定。形態學標記研究物種是基於個體性狀描述,得到的結論往往不夠完善,且數量、性狀很難剔除環境的影響,需生物統計學知識進行嚴密的分析。但是用直觀的標記研究質量、性狀的遺傳顯得更簡單、更方便。
顯微攝影術
顯微攝影術是一種利用顯微照相裝置,把顯微鏡視野中所觀察到的物件的細微結構真實地記錄下來,以供進一步分析研究之用的一種技術。它在科學研究中,尤其是醫學、生物學研究領域中已成為一項常規的、而又不可缺少的研究技術之一。
性別的決定機製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馬薩諸塞州懷特黑德研究所由戴維·佩奇領導的小組就開始探尋非常罕見的“性逆轉”患者體內遺傳物質的基因特性的有關線索。他們非常幸運地發現了一名具有9染色體(正常情況下,這種染色體隻存在於男性體內)的女性。這個染色體除缺少一個小片段外,其他都是完好無損的。研究人員推斷,這個片段中可能含有關鍵的睾丸決定因子基因,如果這個基因存在,則這位女患者就會變成男性。
性別主宰基因的發現,是生命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這不僅對於闡明人和哺乳類動物的性別決定機製和性別分化中基因的作用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以329基因為探針進行早期性別的基因診斷,在醫學遺傳學、優生學和動物育種學上也有很大的運用潛力。
細胞遺傳標記
細胞遺傳標記是遺傳標記的一種,指對處理過的動物個體染色體數目和形態進行分析,主要包括:染色體核型和帶型及缺失、重複、易位、倒位等。一個物種的核型特征即染色體數目、形態及行為的穩定是相對的,故可作為一種遺傳標記來測定基因所在的染色體及在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載體,是基因的攜帶者,染色體變異必然會導致生物體發生遺傳變異,是遺傳變異的重要來源。通過比較動物與其近緣祖先的染色體數目和結構,追溯動物的起源和演化,檢測動物的遺傳特性,為動物育種提供較好的方法。
細胞凋亡
細胞凋亡是指細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條件下,受內在遺傳機製的控製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而細胞程序性死亡是指生物在發育過程中對一定生理刺激的反應性死亡,它需要一定的基因表達。凋亡是對細胞死亡過程中一係列固定模式的形態變化的描述,而PCD則是側重功能上的概念。兩者有差異,但常混為一談。
細胞的發現
1665年,英國人羅伯特·胡克用自己製造的顯微鏡觀察軟木片,發現有許多小孔,狀如蜂窩,他便稱之為細胞(細胞的英文名cell,原意是小房間)。許多學者在不同的生物體中都重複看到細胞。植物有細胞,動物也有細胞。但這些學者同樣沒有注意到細胞內含物是些什麼東西。1831年,羅伯特·布朗從蘭科植物的葉片表皮細胞中發現了細胞核。1835年,有人在低等動物根足蟲和多孔蟲的細胞中發現細胞的內含物——細胞質。這樣,細胞基本結構和形態逐漸被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