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發育生物學
發育生物學是生物科學重要的基礎分支學科之一,其研究內容和許多其他學科內容相互滲透、錯綜聯係,特別是和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的關係最為緊密。其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從分子水平、亞顯微水平和細胞水平來研究分析生物體從精子和卵的發生、受精、發育、生長直至衰老死亡的過程及其機理。
放 線 菌
放線菌是原核生物的一個類群。大多數有發達的分枝菌絲。菌絲纖細,寬度近於杆狀細菌,約0.5~1微米。可分為:營養菌絲,又稱基質菌絲,基質菌絲匍匐生長於營養基質表麵或伸向基質內部,它們象植物的根一樣,具有吸收水分和養分的功能。有些還能產生各種色素,把培養基染成各種美麗的顏色。氣生菌絲,疊生於營養菌絲上,又稱二級菌絲。在氣生菌絲上分化出可產生孢子的孢子絲,孢子絲的形狀和排列方式因種而異。成熟的孢子絲上產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孢子的表麵結構、形狀及顏色在一定條件下比較穩定,是鑒定菌種的重要依據。以無性孢子和菌體斷裂方式繁殖。絕大多數為異養型需氧菌。有的種類可在高溫下分解纖維素等複雜的有機質。在自然界分布很廣,絕大多數為腐生,少數寄生。產生種類繁多的抗生素,據估計,已發現的4 000多種抗生素中,有2/3是放線菌產生的。與人類關係十分密切。重要的屬有鏈黴菌屬、小單孢菌屬和諾卡氏菌屬等。
肺魚
大家都知道魚類是用鰓呼吸的,這裏我們要介紹一種魚類,它同人類和高等動物一樣是用肺呼吸的。肺魚是一種和腔棘魚類相近的淡水魚。古代時曾在地球上大量繁殖,現在仍有少數保存著其種族的特性而遺留下來,可以說是一種“活化石”。肺魚的“肺”事實上是由發達的鰾特化而來,因此部分種類即使沒有水也能呼吸空氣而生存。在水中,鰭能像腳一樣支撐著身體。肺魚類的最早代表是泥盆紀中期的雙鰭魚。在此基礎上,肺魚類在晚泥盆世至石炭紀曾經比較繁盛,至今隻有少數極特化的代表生活在非洲、澳洲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區。
飛蛾趨光之謎
夏天的晚上,人們常常看見有三五成群的小青蟲、甲蟲和蛾子等昆蟲飛近燈光,圍著燈光打轉轉,直到碰死、熱死,或者燒死為止。
如果燈光熄滅了,這些小昆蟲就會很快飛散。可是,當燈光又重新點亮時,成群的昆蟲又會從四麵八方飛來。原來,不同種類的昆蟲是用不同的方法來辨別方向的。有些昆蟲依靠食物、同類個體的氣味,或者依靠濕度大小、溫度高低來確定活動的方向,有些昆蟲有很強的趨光性,在夜間飛行時利用光線來辨認方向。
飛蛾等昆蟲在夜間飛行活動時,是依靠月光來判定方向的。飛蛾總是使月光從一個方向投射到它的眼裏。飛蛾在逃避蝙蝠的追趕,或者繞過障礙物轉彎以後,它隻要再轉一個彎,月光仍將從原先的方向射來,它也就找到了方向。這是一種“天文導航”。
飛蛾看到燈光時,錯誤地以為是“月光”,因此,也用這個假“月光”來辨別方向。月光距離地球太遙遠,飛蛾隻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飛行。可是,燈光離飛蛾很近,飛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著固定的角度,於是,隻能繞著燈光打轉轉,直到最後精疲力竭而死去。
飛魚
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航行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種會飛的魚,它叫飛魚。它們躍出水麵,能夠在離水麵四五米的空中飛行幾十米,有的甚至能飛200多米。飛魚又叫燕鰩、文鰩魚,頭上長著一對烏黑閃亮的大眼睛,身上長有一對又長又大的胸鰭,伸展開來就像鳥兒的兩隻翅膀一樣。它的腹鰭緊貼在身體兩側,尾鰭的下葉比上葉長。
飛魚起飛前,先揮動魚鰭,尾巴左右猛烈地撥水擺動,快速地遊泳,尾巴劃出一條鋸齒形的曲折水痕,這時候,魚還沒有飛行,隻是在水麵上滑行,以便加快速度。滑行開始,胸鰭一離開水麵,身子平衡了,也不再搖動,全身就騰空飛起來。飛魚前進的速度每秒10~18米,飛行的持續時間一般隻是幾秒鍾,最多也不過40秒鍾,有時還會改變飛行的方向。
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魚類,是各種凶猛魚類爭相捕食的對象。飛魚並不輕易躍出水麵,每當遭到敵害攻擊的時候,或者受到輪船引擎震蕩聲刺激的時候,才施展出這種本領來。可是,這一絕招並不絕對保險。有時它在空中飛翔時,往往被空中飛行的海鳥所捕獲,或者落到海島,或者撞在礁石上喪生。有時也會跌落到航行中的輪船甲板上,成為人類餐桌上的美肴。
封閉蛋白
封閉蛋白是微絲兩端的“帽子”。當這種蛋白結合到微絲上時,微絲的組裝和去組裝就會停止。這對一些長度固定的蛋白來說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