蟈蟈兒是一種雜性動昆蟲,以雜草灌木的嫩葉和各種小昆蟲為食,森林害蟲對它望而生畏,同時,它們又為各種鳥類所喜食。

古生物學

古生物學是研究地質時代中的生物及其發展的科學。古生物學全麵地研究了古代生物的形態、分類、生活方式、生存條件和地史分布等,古生物學還闡明了生物進化發展的基本途徑和規律。

古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從岩層中發掘出來的化石。通過對化石的考察,配合對含化石岩層的了解以及其他一些有關地質問題的研究,就能解釋古代生物中的各類問題。古生物學研究中最著名的就是驗證大陸漂移學說。另外,由於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生活著不同的生物,也沉積著不同的沉積物,通過對其中化石的研究,可推斷當時的古地理和古氣候,而且有些礦產,如煤、石油等的形成與生物密切相關,通過研究可了解這些礦產的成因。

光敏色素

光敏色素是存在於高等植物的所有部分,是植物體本身合成的一種調節生長發育的色蛋白。由蛋白質及生色團兩部分組成,後者是4個吡咯分子連接成直鏈,與藻膽素類似。光敏色素不是開花刺激物,但可以促發開花刺激物的形成,或激活或合成開花刺激物,為一種間接作用。所有具光合作用的植物(光合細菌除外)均含有,含量極低。從不同植物中分離出的光敏色素,分子量範圍為120~127千道爾頓。

光敏色素的類型

光敏色素有兩種類型(近代研究認為還有若幹中間型):一為紅光吸收型(Pr),最大吸收峰在666納米;另一為遠紅光吸收型(Pfr),最大吸收峰在730納米,兩者可以很快的相互轉變,Pr為生理活躍型。它以Pr狀態合成,並在黑暗中積累,所以黃化幼苗中有Pr無Pfr。在紅光或白光照射下,大多數Pr轉變為Pfr。Pfr可發生降解、在暗中緩慢的逆轉為Pr及參與反應。因此,Pr在光中的總量比暗中少得多,有實驗指出,在暗中生長的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幼苗中的含量比生長在光下的幼苗高出30至100倍,在純溶液中,用紅光照射後,Pfr為81%,Pr為19%。遠紅光照射後,幾乎所有Pfr轉變為Pr,Pfr僅留存2%。在日光下由於Pr吸收紅光比Pfr吸收遠紅光更為有效,所以在自然光照下,Pfr比Pr為多,Pfr約占總量的60%。2者的比例隨太陽的入射角、雲層厚薄及地上林冠的變化而變化。曾有人指出生理活躍型的Pfr與另一未知物(X)形成複合物[Pfr·X]。由於X化學性質以及*2者比例的不同,[Pfr·X]複合物將引起種種生理反應,如控製開花、打破某些需光種子休眠、下胚軸彎鉤的伸長、幼葉和子葉變綠及展開、含羞草的感震運動和抑製花色素苷的形成等。

共建種生物群落

建群種是優勢種中的最優者,即蓋度最大,多度也大的植物物種。如果群落中的建群種隻有一個,則稱為“單優種群落”。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種,就稱為“共優種群落”或“共建種群落”。熱帶森林幾乎全是共建種群落,北方森林和草原,則多為單優種群落,但有時也存在共優種,如由貝加爾針茅和羊草共建的草甸草原群落。

骨唇黃河魚

骨唇黃河魚屬鯉形目,鯉科,裂腹魚亞科,黃河魚屬。俗稱:大嘴鰉魚、鰉精、小花魚、黃河魚。骨唇黃河魚體長,稍側扁,頭錐形,吻略突出,口下位,橫裂;下頜角質發達並向口腔內部傾斜,形成不很銳利的截形前緣;下唇較發達,不分葉,表麵光滑無乳突;唇後溝連續,兩側深,中間淺,無須,眼稍大,體裸露,僅在肩處有少數不規則的鱗片和腹、臀鰭間的臀鰭。側線鱗在體前部為皮褶狀,後部不明顯。背鰭硬刺強,具深鋸齒,起點位於體的前半部,在腹鰭起點之前;尾鰭呈尖叉狀。體背側灰褐色帶黃,腹側銀白,體側具少數暗斑塊,各鰭淺灰色或黃灰色。

骨唇黃河魚適應生活於高原海拔3 000~4 300米的寬穀河段和湖泊中。喜在河流幹支流清冷水域的緩流區的上層水體中活動,也能進入附屬水體靜水環境中生活。主要以水生無脊椎動物和矽藻為食。於5月份繁殖。個體不大,體長一般為150~25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