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多在夜間活動,白天常常是睡懶覺,所以它的眼睛為了適應它的生活與活動的需要,便生成了這種可隨著光亮度而變化的生理特點。特別是在夜間,又圓又大的瞳孔還會閃閃發光,如果用手電筒照它一下,瞳孔就立刻變成一條細線。貓眼這種能調節光量和迅速變化的特殊本領,和許多夜行性動物是一樣的。
貓的眼睛是反光色素的一種幹涉現象。反光色素層存在於視覺細胞層的後麵,能夠使通過視覺細胞的光線反射回來,從而使光線有兩次可以利用的機會。貓的腮邊長著一撮細長的胡子,有極靈敏的觸覺,便於鑽穴奔躍,胡子一碰到東西,就會很快調整自己的行為。
貓用胡須和眉毛在黑暗中識別道路
俄羅斯“仿生學家”實驗室的專家通過實驗發現,貓能夠利用胡須和眉毛在黑暗中識別道路。即使在漆黑的夜裏,貓也能較準確地找到其熟悉的道路。
為了查明“老貓識途”的原因,俄研究人員作了一個實驗。科研人員為健康的成年貓戴上了裝有一個無線電傳送器的頸圈,並將其放入有20個死胡同的漆黑的迷宮中。
迷宮的出口放有貓的食物,在迷宮的側壁上裝有很多傳感器。當貓的頭部貼近迷宮的側壁時,傳感器便可接收無線電信號,顯示貓的行蹤。研究人員發現,大多數情況下首次進入迷宮的貓在找到食物之前,會至少進入3個死胡同。
通過無線電信號分析和進一步研究科研人員發現,在黑暗的環境中,貓會用長長的胡須和敏感的眉毛與前爪相配合,探尋四周的障礙物,摸索著前進。在這一過程中,貓可以記住胡須、眉毛所觸到的障礙物,從而逐漸認清迷宮的部分內部結構,找到唯一正確的通道。科研人員認為,上述發現有助於人們進一步了解貓科動物的生理特點和習性。
貓型亞目
貓型亞目是食肉目的一亞目。包括一些食肉目中最引人注目的種類,是很多地區的頂級食肉動物。貓型亞目的成員體形和習性的差異也不太大,基本上是陸棲和樹棲的食肉動物,有些種類為雜食性,少數為半水棲性,沒有完全水棲性的成員和主要為植食性的成員。貓型亞目的分布也較局限,除了貓科以外,現在的分布均不超出非洲和亞洲南部以及鄰近的歐洲南部和亞洲東部一帶。貓型亞目現存有3~4科,靈貓科、貓科、鬣狗科。其中最大的靈貓科常被分成兩個不同的亞科(靈貓亞科和獴亞科)。
美洲野牛
兩頭成年雄性美洲野牛打架的場麵是十分壯觀的。它們通常隻在繁殖季節為了爭奪與雌性的交配權而角鬥,以大聲吼叫、在塵土中打滾,繼而擺動頭部來擺開架式。這時,通常有一頭野牛會讓步。如果不讓步的話,兩頭牛就會打起來。大群美洲野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野牛,在格雷特大平原上來回遊蕩。它們於冬季向南遷徙,夏季時又回到北方。它們是沿著被稱為“野牛蹤跡”的傳統路線行進的。
曾有約6 000萬頭美洲野牛遊蕩在格雷特平原——北美洲的一個遼闊草原上,為尋找新鮮的草料而不斷遷徙。19世紀,由於遭到白人捕獵者為獲取獸皮而進行的瘋狂捕殺,它們幾乎瀕臨滅絕。但仍有一些被救了下來,送進了自然保護區,如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
蒙古野馬
蒙古野馬又名亞洲野馬、普澤瓦爾斯基野馬(普氏野馬),淺褐色或暗褐色,背上和腿部有黑色的條紋,鬃毛隻長到耳根部位,沒有額毛。它們的尾毛長法也很特別,和家馬不一樣。家馬的尾毛是越往下越短,而蒙古野馬則相反。遇到沙暴天氣,它們會把頭部轉過去,讓眼睛和鼻子避開大風,並用尾巴保護身體後部易受傷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