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對我們來說是那麼熟悉和普通,以至於我們都快要忽略它的重要性了。蚯蚓沒有眼睛和耳朵,但它的身體對於震動非常敏感。當感覺到敵人的行動,比如說一隻鼴鼠在附近挖土,它們常會逃往地表。如果一條蚯蚓失去了身體的一部分,它具有再生這部分的能力,新的節將生長在身體的前後兩端。進食的時候,它們會促進植物成分的分解,使得其中有益的營養成分滲入土中。它們不斷地在土裏掘洞,使空氣循環流通,也使雨水可以適量排走。如果沒有蚯蚓,泥土很快就會變得堅硬,毫無生命力。
將泥土堆放在一邊或直接將其吞下作為食物,蚯蚓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掘出洞穴。有些蚯蚓把吞咽下的泥土帶到土表,又以小土粒或蚯蚓糞的形式將其排出來。
蚯蚓也會伸出洞外,拖一些地上的植物殘葉為食。
在一年中,5 000平方米草地上的蚯蚓可以將7~18噸重的土壤帶到地表。它們就是這樣耕地,或者說翻地的。
“群蛇搬家”
土蛇也叫家蛇,是一種分布很廣,很常見的蛇。土蛇有一種習性,就是它們每年要進行兩次大“搬家”。在這條蛇路上,既沒有汽車的轟鳴聲,也沒有遊客的蹤影,四周顯得一片空曠和冷落,隻有群蛇爬行時發出的“窸窸窣窣”和“噝噝啦啦”的聲音。它們從各處的懸崖峭壁內的洞穴裏蜂擁而出,結伴而行,朝著密西西比河附近水草繁茂的湖泊、河汊地區前進,尋覓新居棲息。在那裏,它們覓食昆蟲、捕捉蛙類,交配繁殖後代。
到了秋天,蛇群又會順著原路,越過“蛇路”重新回到冬眠的故居。這種罕見的“群蛇搬家”的奇異現象,在前蘇聯的哈薩克阿拉圖市也發生過。
1982年6月的一天,天氣十分炎熱,在阿拉木圖市以西的一條山間公路上,突然出現了一大群蛇,從公路一側越過公路,爬向另一側的山裏去。群蛇熙熙攘攘,不斷蠕動,首尾相接,在一條寬約20米、長達1000米的地段上,到處爬著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蛇,形成了一大群蛇陣。它們一直爬行了約一個小時,才全部過完。公路交通因此停頓了40分鍾。
人們還發現在哈薩克伊犁山脈附近一些地方,也發生過類似的現象。
奇怪的是,人們發現群蛇都是往深山方向遷徙搬家。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哈薩克出現了長時期不尋常的酷熱而引起的。不過這隻是科學家們的一種推測,群蛇為什麼要“搬遷”,其中的奧秘到現在還未被弄清楚。
蜻蜓
蜻蜓的色澤多種多樣,有紅色、黃色、黑色、草綠色和花色。蜻蜓是一種善飛的昆蟲,它可與女子百米短跑世界冠軍的速度相比,和奔馳的火車差不多。
蜻蜓那長長的翅膀,平穩地支撐著身體,自由飛翔,連小風也不會吹得它搖晃不定。蜻蜓的每片翅膀前緣的上方,都有一塊漂亮的角質加厚部分,生物學上叫翅痣或翼眼,它起著飛行平穩的作用。
飛行速度為每小時50~70千米。它的遠程飛行更驚人。有一種蜻蜓可從英國東海岸,越海到法國去旅遊。還有一種海蜻蜓能從赤道附近飛到日本。澳大利亞的海蜻蜒可從澳洲大陸飛到距大陸500千米的海域上巡遊,一個來回就是1 000千米。所以說,蜻蜓的飛行能力在昆蟲世界裏是很著名的。
人們根據這個啟示,在飛機兩翼上加上一塊平衡重錘,這樣就避免了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常因發生劇烈振動引起操縱失靈,甚至折斷機翼的事故。
昆蟲的眼睛是別具一格的,它們的每隻眼睛幾乎都是由成千上萬隻六邊形的小眼睛緊密排列組合而成的。而每隻小眼睛又都自成體係,各自具有屈光係統和感覺細胞,而且都有視力,這種奇特的眼睛,動物學上叫做“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