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倫琴這一發現,確實轟動了世界。更有趣的是,投機商人見有利可圖,大做宣傳,警告女士們,今後無論穿什麼衣服上街都不安全,企圖招引顧客去買他們的X光保險服。
從那以後,各地科學家都在緊張地研究X射線,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爾發現了天然放射線,英國物理學家發現了第一個基本粒子——電子,X射線引來了眾多的發現,漸漸地打開了近代物理學的大門。
為了表彰倫琴的傑出貢獻,於1901年11月12日,瑞典皇家學院在斯德哥爾摩授與倫琴1萬多元的諾貝爾獎金、一枚獎章和一張獲獎證書。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人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人,是德國微生物學家貝靈(1854~1917年),他的主要成果是發明白喉抗毒素。
貝靈1878年畢業於柏林威廉皇家學院醫科,曾做過一段時間的軍醫,於1889年到郭霍傳染病研究所工作。郭霍讓貝靈研究的課題是探索治療白喉的藥物。
貝靈在進行這項研究的過程中,把培養出的具有致病力的白喉菌液注射到小白鼠體內,使之發生白喉,然後注射碘劑。結果,大部分白鼠被碘劑毒死,小部分死於白喉。隻有少數逃過了這兩道關口而幸存下來。後來,他又給幸存的白鼠注射新鮮的白喉菌液,它們照常飲食,跑跳,而且沒有白喉症狀。
幾天後,他再給這些幸存的白鼠注射大量的白喉菌液,它們依然如前,貝靈對此十分驚奇!他想,小白鼠在白喉病愈後,它的體內必定產生了某種能抵抗白喉的物質。於是,他從那些白喉病愈後的小白鼠身上抽出一些血液,將其血清混和到新鮮且有傳染性的白喉菌液裏,然後注射到一組未患過白喉病的小白鼠體內;同時,他把不加免疫血清的同等劑量白喉菌液注射於另外一組未患過白喉的小白鼠體內作比較。結果,後者感染白喉死亡,而前者卻安然無恙。因而證明白喉病愈後,血清中的確存在著抗白喉的物質。
由於小白鼠太小,所產生的免疫血清太少,貝靈改用羊的免疫血清,經多次動物試驗,證明羊的白喉免疫血清同樣具有治療白喉的功效。1891年12月24日,貝靈首次將他的新發明應用到臨床,被醫治的對象是一個白喉病危的小孩,他經注射羊的白喉免疫血清後得救,從而證實人類獲得了征服白喉的有力武器。
1895年,貝靈到馬爾堡建立白喉抗毒素研究所。由於臨床上對白喉抗毒素的需要量很大,貝靈後來改用牛免疫血清,最後又改用馬免疫血清。
鑒於貝靈發明白喉抗毒素的傑出成就,使得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兒童從白喉的威脅中走了出來,因此他在1901年獲得了首屆諾貝爾醫學獎金。
最大的太陽鍾
奧古斯都太陽鍾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鍾。這座鍾在古羅馬藝術品中特別有名,它的組成部分是一塊很大的平地和一根直立在平地中央的華表。平地為鍾麵,上刻有表示時辰的字麵,華表為指針,高20餘米,頂端有根尖圓形的小柱起著指針尖的作用。華表在平地上不同的投影表示不同的時辰(投影在夏至時長95米,冬至時長65米)。鍾上刻有一部儒略曆以及不少極有意義的箴言。
據載,此鍾始建於公元前9年,是古羅馬皇帝愷撒的養子奧古斯都下令建造的,當時還在它的兩邊分別建造了和平祭壇和奧古斯都陵墓。這三件藝術品渾然一體象征皇帝神聖不可侵犯的威嚴。
這座太陽鍾造好後卻非常不幸,提帕河的一次泛濫衝毀了整座鍾,華表斜向一邊。風吹雨淋逐漸剝蝕了鍾盤上的銘文。雖然以後的多朱提安王曾派人進行維修過,但華表最終還是倒塌,整個鍾麵湮沒在泥漿裏。1748年,那根花崗石柱才被別人發現。至於鍾麵,曆代考古學家和天文學家都為了能找到這個“尤物”不惜奔波一世。1994年,柏林德國考古研究所所長愛德蒙特·布赫納領導的考古小組在羅馬城心髒的一間酒吧底下覓到了它,它離當年太陽鍾的所在地200米遠。
最大的照相機
1900年美國芝加哥奧爾頓鐵路公司設計製造的,名為“猛獁”的照相機是世界上最大的照相機。這架巨大的照相機,是專為拍攝該公司生產的豪華列車而製造的。當它裝上225千克重的玻璃感光板後,總重量達635千克,需15人操作。為此,該公司特地設計製造了一節鐵路貨車來運載它。
“猛獁”照相機攝得的底片尺寸是14米×24米。衝洗和印像需要0045立方米化學藥液。在1900年巴黎博覽會上,用這架照相機拍攝的巨幅照片榮獲“世界第一大獎”。
到了攝 影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就是由小型照相機拍攝的照片,也可以放大出比“猛獁”大出若幹倍的細致而清晰的照片來。而這一架體積龐大、笨重的“猛獁”,就像它的名字所代表的史前動物一樣,自己消逝了。
最早的降落傘
人類設想憑借空氣阻力,讓人從空中緩慢安全下降著陸,最初是由達·芬奇進行研究的。他設計了多種用布製成的四方尖頂天蓋,人可吊在下麵從空中下降,這算得上是人類曆史上首次嚐試的設計。據他計算,天蓋的每邊長7米就可以吊一個人。這幅設計圖目前仍保存在意大利的達·芬奇博物館裏。據說,達·芬奇曾親自利用這種降落傘從一個塔上跳下做過試驗。
法國的貝拉吉奧是有記載的第一個利用降落傘從塔上跳下的人,1777年他用自己設計的木框糊上布製作成降落傘。
布蘭查德是第一個在空中利用降落傘的人,他是法國飛船駕駛員。1785年,他從停留在空中的氣球上用降落傘吊一筐子,裏麵放一隻狗,安全地著地。隨後在1793年,他親自從氣球上用降落傘下降,可是在著地時摔壞了腿。這一年他正式提出了從空中降落的報告。另一個飛船駕駛員加納林,於1797年10月22日在巴黎成功地從610米高空降落,1802年9月21日在倫敦從2438米高空降落成功。1808年波蘭的庫帕連托從著火的氣球上用降落傘脫險。
後來隨著航空事業的飛速發展,人們開始把降落傘作為救難裝備進行研製,但在飛船上是容易裝備的,在飛機上則有許多困難,因而一直沒有新的發現,自從1912年柏利成功地從飛機上用降落傘跳下以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6個星期,德國軍隊正式使用降落傘,人們這才肯定了它的實用價值,現已發展為飛行員的必備之物。
第一封電報
電報,能迅速地使遠隔天涯的兩地互通音息,是人們互相聯係的一種重要通訊工具。人類史上第一封電報誕生於1844年,是由美國科學家塞約爾·莫爾斯應用自製的電磁式電報機,通過65公裏長的電報線路而拍發的。
莫爾斯原是藝術家,1832年從歐洲旅行回到美國,便結束了藝術生涯而開始致力於電報機的研究。根據電磁感應原理,莫爾斯試用電路的啟閉來發送和記錄信號。他在設計電報機的同時,按照電路中脈衝信號的產生和消失,構思了圓點、橫劃和空白的電報符號,把這三種符號組合起來,就可以表示需要傳遞的信息。後來這一特定的點劃組合成為電訊上普遍采用的莫爾斯電碼。
1837年,莫爾斯在精通機械知識的艾爾弗雷德·維爾的幫助下,試製出第一架電磁式電報機。利用電磁感應原理來操縱頂端裝有記錄頭的控製棒,當電流脈衝通過電路時,引起了控製律運動,就會使記錄頭觸及紙帶從而在紙帶上有順序地留下符號圖形。同年9月2日,這架電報機在紐約大學展出,莫爾斯親臨現場表演,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