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萬曆歲在丁未春仲之吉書於吳門愓若齋

世有聞彌勒世尊。龍華說法之事。即乃束之高閣。聽其自然得遇。如視囊中物耳。可不哀乎。此其不知三會所度。先有定限。如初會度者。九十六億人。二三兩會。各減其二。焉知我等。不假一行一願。必預於是耶。是惑之甚也。若有大心眾生。欲於未來。身居雞頭莊嚴之城。日遊金色如掌之地。享八萬歲之長壽。翫四大藏之富饒。得與儴佉輪王。詣龍華。見彌勒。成阿羅漢。證無生忍。於賢劫諸佛。次第受記者。當勤修此十二方便。命終必定先生內院。獲覩白毫。入不退地。然後隨佛下生。度諸同類。此非一超直入如來地者歟。今依諸大乘經。及法住記。述此懺法。用結勝緣。惟願見聞隨喜。務勸流通。弗以人癈教也。

第一開發正信第二廣求良友第三嚴持戒律第四發菩提心第五明結壇儀第六禮請三寶第七懺悔往罪第八專誦法華第九三寶福田第十總觀兜率第十一別觀龍華第十二念一實相

第一開發正信

夫如來出世。所說八萬法門。皆以誘引眾生。出離火宅。坐白牛車。入佛知見也。自教法東被。大乘根器。碁布星分。徧樹法幢。傳佛慧命。方今去聖逾遙。魔軍熾盛。賴有淨土一門。流通五濁。心佛竝顯。苦海津梁。但教有明文。往生匪一。有教生妙喜佛國。見阿閦如來者。有教生瑠璃世界。見藥師光佛者。有教生安養。見阿彌陀等者。此離三界而出三界。名橫出三界者也。有教自五停心等。破四住惑。生同居士見三藏佛者。有教修歷別三觀。破十二品無明。證十二地(如華嚴初地至十地等覺妙覺是也)。生實報土。見舍那身者。有教圓觀三諦。頓破五住煩惱。住首楞嚴三昧。生寂光土。見毗盧法身者。此即三界而出三界。名豎出三界者也。有教生兜率陀天。見彌勒。聞不退法者。此不即。不離。出三界者也。於戲門類既多。逗機不一。機教有異。非辯。何以標心。今以彌勒。對他方佛。殊勝略計有四。先約主。次約機。約主又二。先約一佛。次約諸佛。

先約一佛者。上說橫豎二途。諸佛功德。金口親宣。亦何優劣。特為彌陀。此土有緣。故龍樹等。諸大菩薩。或造論發明。或以身先眾。令人信受。據彌陀經雲。過西方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彼土有佛。號阿彌陀。是知去此娑婆十萬億剎。方是彌陀化境。以佛願力。眾生善根。彈指可到。實推其量。與此方終遠。彌勒為釋尊補處。千佛衣法繩承鶴林示寂。賴是菩薩。種種方便。滌我塵襟。引遇龍華。授與道記。其悲心願力。不下彌陀。又現居兜率。與我同在欲界。舉頭便是。最近最親。是為第一殊勝也。

次約諸佛者。眾生願生他方佛土。彼方教主。或遣化佛。化諸菩薩。放光接引。若求生內院。則彌勒菩薩。與無量天子。圍遶親迎。是為第二殊勝也。

約機亦二。先辯離即之異。次辯見佛遲速。離即者。若欲求生他土。必須離此火宅。就彼清涼。上根之人。雖知生即無生。而未證法忍。不無欣厭。況中下者乎。生內院者。乃即此三界。不染三界。亦不見界內毫法可取可捨。是故不勞欣厭。便覩白毫。所以經雲。若有眾生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心身精進。不求斷結。乃至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華上。結跏趺坐。是為第三殊勝也。

次辯見佛遲速者。西方有九品之階。上品即得見佛。其中下二品。或經數日。數劫。然後華開(無量壽佛經說。上上品。生即見佛。上中品。經宿華開。上下品。一日一夜華開。七日乃得見佛。中上品。華尋開。不說見佛。中中品。七日華敷。經半劫。成阿羅漢。中下品。七日遇觀音勢至。過一小劫。成阿羅漢。下上品。七日華敷。下中品。六劫華敷。下下品。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生內院者。方坐蓮華。即見彌勒。故經雲。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禮拜繫念。此人命欲終時。菩薩放白毫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須臾得生。值遇彌勒。頭麵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是為第四殊勝也。

是皆釋尊苦口勸諭令生兜率。我等若不遵依。如母在傍。慈愛誠切。其子愚故。視若路人。甘自逃亡。不肯親近。母雖誘引。子疾他逝。所謂可憐湣者。是也。而今而後。凡諸行人。有乘釋尊慈力加被發心者。有因閱彌勒上生。下生。成佛等經。願生者。有誦法華普賢勸發品。心生信樂者。應當一心精進。依此勤脩。篤行忠孝。慈心不殺。度脫一切。我說此人。雖居苦海。本是大乘不退根器。曾於過去無量無邊諸佛法中。種諸善根。發無上願。得入此門。入此門故。名法王子。雖處煩惱。如優曇華。於一念頃。遊諸三昧。即此四大。便是藥王。能療一切八倒苦疾。口發片語。成光明幢。心所思惟。皆大法聚。不思議藏。施捨無窮。為般若船渡諸淪溺。文殊普賢。是其勝友。一念發心。登不退位。直超寶所。不入化城。龍華道場。為唱導首。十方國土。徧供河沙。成就如來無上知覺。三世諸佛。歎莫能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