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要定目標,更要有行動 (2)(1 / 3)

一位剛移民美國的外國學生恰巧趕上這場考試,看到這個題目後,一下慌了手腳,因為他不知道它到底是一道英文題還是一道數學題。考試結束,他去問他的擔保人——該校的一名理事。理事告訴他,那是一道智能測試題,內容不在書本上,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回答,但是老師有權根據他的觀點給一個分數。

外國學生在這道9分的題上得了5分。老師認為,他沒答一個字,至少說明他是誠實的,憑這一點應該給一半以上的分數。讓他不能理解的是,他的同桌回答了這個題目,卻僅得了1分。同桌的答案是,蓋茨帶的是財富抽屜上的鑰匙,其他的鑰匙都鎖在這隻抽屜裏。

後來,這道題通過電子郵件被發回了這位外國學生原來所在的國家。這位學生在郵件中對同學說,現在我已知道蓋茨帶的是哪一把鑰匙,凡是回答這把鑰匙的人,都得到了這位大富豪的肯定和讚賞。你們是否願意測試一下,說不定從中還會得到一些啟發。

同學們到底給出了多少種答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據說有一位聰明的同學登上了

美國麥迪遜中學的網頁,他在該網頁上發出了比爾?蓋茨給該校的回函。函件上寫著這麼一句話:在你最感興趣的事物上,隱藏著你人生的秘密。

好習慣加油站

敢於夢想是一種勇氣,是一種精神,但能夠正確地夢想卻是一種智慧,一種真實。正確地夢想就是,我們在夢想自己的前途未來之時,必須以認識作基,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否則,一切夢想都隻能是鏡中月,水中花。

個人興趣就是這現實因素之一。因為,隻有當我們對手中正在做的事情,懷有強烈的興趣之時,才會爆發出奇妙的恒心與持久的好奇心,而這一切都是最終實現夢想所必需的條件。

辦事要趁早,幹完後再去想

莉莎是一個可愛的小姑娘,可是她有一個壞習慣,那就是她每做一件事時,總是愛讓計劃停留在口頭上,而不是馬上行動。

和莉莎住在同一個村子裏的詹姆森先生有一家水果店,裏麵出售本地產的草莓之類的水果。一天,詹姆森先生對莉莎說:“你想掙點錢嗎?”

“當然想,”她回答,“我一直想有一雙新鞋,可家裏買不起。”

“好的,莉莎。”詹姆森先生說,“隔壁卡爾森太太家的牧場裏有很多長勢很好的黑草莓,他們允許所有人去摘。你去摘了以後把它們都賣給我,1誇脫我給你13美分。”

莉莎聽到可以掙錢,非常高興。於是她迅速跑回家,拿上一個籃子,準備馬上就去摘草莓。這時,她不由自主地想到,要先算一下采5誇脫草莓可以掙多少錢比較好。於是她拿出一支筆和一塊小木板,計算結果是65美分。

“要是能采12誇脫呢?”她計算著,“那我又能賺多少呢?”

“上帝呀!”她得出答案,“我能得到1美元56美分呢!”

莉莎接著算下去,要是她采了50、100、200誇脫,詹姆森先生會給她多少錢。她將時間花費在這些計算上,一下子已經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她隻得下午再去采草莓了。

莉莎吃過午飯後,急急忙忙地拿起籃子向牧場趕去。而許多男孩子在午飯前就到了那兒,他們快把好的草莓都摘光了。可憐的小莉莎最終隻采到了1誇脫草莓。

回家的途中,莉莎想起了老師常說的話:“辦事得盡早著手,幹完後再去想。因為一個實幹者勝過一百個空想家。”

好習慣加油站

隻有行動才能讓計劃變成現實。成功在於計劃,更在於行動;目標再偉大,如果不去落實,永遠隻能是空想。

在一次行動力研習會上,培訓師做了一個活動。他說:“現在我請各位一起來做一個遊戲,大家必須用心投入,並且采取行動。”他從錢包裏掏出一張麵值100元的人民幣,他說:“現在有誰願意拿50元來換這張100元人民幣?”他說了幾次,都沒有人行動,最後終於有一個人跑向講台,但仍然用一種懷疑的眼光看著老師和那一張人民幣,不敢行動。那位培訓師提醒說:“要配合,要參與,要行動。”那個人才采取行動,終於換回了那100元。那位勇敢參與者立刻賺了50元。最後,培訓師說:“凡事馬上行動,立刻行動,你的人生才會不一樣。”可見,如果沒有行動,即使錢財擺在你的麵前,你也不會真正得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