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伊不可思議地贏得經濟上的勝利,真正的贏家卻是快樂的老人和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
好習慣加油站
其實了解別人是一種能力,而不僅僅是一種態度,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是感情用事,不夠理智,不懂得換位思考,這為我們帶來了許多麻煩。如果想與別人真心共處,就必須處處都為他人著想,最好學會換位思考,從對方的切身利益、切身感受出發來考慮問題。比如他的真實想法是什麼?他的需求是什麼?他比較喜歡什麼?他厭惡什麼?他希望你為他做什麼?隻有將心比心,才能知道對方所需,也才能和他相處融洽。
換位思考不僅對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睦關係非常重要,而且對任何與人打交道的工作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搞銷售,還是從事心理谘詢,或給人治病以及在各行各業中從事領導工作,體察別人內心的換位思考都是取得優秀業績的關鍵因素。
無論是麵對什麼樣的人,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都要努力做到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這樣,說出的話、提出的解決方案才能迎合對方的心理,使事情的進展更加順利。
三袋米中的母親
湖北省西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有一個貧困的家庭,在這個家裏唯有一對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兒子學習刻苦,成績優異。當一張張獎狀覆蓋滿斑駁脫落的土牆時,他也隨即考上了縣裏最好的中學。
但母親卻積勞成疾,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無法勞作了。當時的中學,學生每月都需要交給食堂30斤米。兒子知道,母親拿不出,就悄悄告訴母親:“娘,我要退學,幫你幹活。”母親疼愛地說:“你有這份心,娘打心眼裏高興,但書是一定要讀的。放心吧,娘生你就有法子養你。你先到學校報名,我隨後就送米過去。”
但兒子卻很固執,堅決要留在家裏,母親無奈,揮起粗糙的巴掌,結實地落在兒子的臉上。這是兒子第一次挨打,兒子順從了母親。
沒多久,母親一瘸一拐地來到了學校食堂的門前,氣喘籲籲地從肩上卸下一袋米。登記的熊師傅打開米袋,眉頭緊鎖地說:“你們這些做家長的,總喜歡占點小便宜。這裏有早稻、晚稻,還有細米,簡直把我們食堂當雜米桶了。”這時母親漲紅了臉,連聲說對不起。熊師傅見狀,沒再說什麼就收了。
可第二個月初,又出現了前麵的一幕,但熊師傅還是把米收下了。第三個月初,母親望著熊師傅,臉上堆著比哭還難看的笑。熊師傅一看米,用幾乎失去理智的語氣嗬斥說:“今天是怎樣背來的,還怎樣背回去!”
母親雙膝一彎,跪在熊師傅麵前,兩行熱淚順著凹陷無神的眼眶湧出:“大師傅,我跟你說實話吧,這米,是我討……討飯得來的。”熊師傅眼睛瞪得溜圓,半晌說不出話來。
母親挽起褲腿,露出一雙僵硬變形的腿,腿已腫成梭形。母親抹了一把眼淚,說:“我得了晚期風濕病,連走路都困難,更別說種田了。兒子懂事,要退學幫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學校。”她向熊師傅解釋,她一直瞞著鄉親,更怕兒子知道後傷了他的自尊心。每天早上,就懷揣著空米袋,拄著棍子悄悄到10多裏外的村子去討飯,然後挨到天黑掌燈後才偷偷摸摸進村。她將討來的米放在一起,月初送到學校。
聽到母親這番話,熊師傅早已熱淚盈眶。他扶起母親說:“好媽媽啊,我馬上去告訴校長,要學校給你家捐款。”母親慌忙搖著手說:“別……別,如果讓兒子知道娘討飯供他上學,這樣會毀了他的自尊心,影響他讀書可不好。大師傅的好意我領了,求你為我保密,切記切記!”
母親走了,一瘸一拐。
校長最終還是知道了這件事,他因此深受感動,於是以特困生的名義減免了兒子三年的學費和生活費。三年後,兒子考進了清華大學。歡送畢業生的那天,校長特意將他請上主席台,令人奇怪的是,主席台中間還堆著三隻鼓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時,熊師傅上台講述母親討米供兒子上學的故事,台下鴉雀無聲。校長指著三隻蛇皮袋,情緒激昂地說:“這就是故事中的母親討得的三袋米,這是世界上用金錢買不到的糧食。下麵請這位偉大的母親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