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2 / 3)

辨製衣 世尊製比丘畜六物。其三皆衣也。一.安陀會。二.鬱多羅僧。三.僧伽梨。僧伽梨。大衣也。自九條.十一條.十三條。皆兩長一短。謂之下品。竊見禪人多作九條衣。而不問長短之數。但取方整可觀。而不顧佛製。良可悲也。

比又見作墨黲短回。此蓋取宣律師感通傳問天人黃瓊之說。其略曰。比見西域僧來。多縫衣葉者何。答。此佛滅後二百年。北天竺僧與外道同住。外道嫉之。密以利刃內衣葉中。同往王所。外道告王。沙門釋子衣藏刀刃。將欲害王。因即撿獲。由是普誅一國比丘。時有耶舍羅漢。令諸比丘權且縫合。為絕命難。此乃北方因事權且立製。非佛所開。今有南方比丘。皆亦縫合。無識者亦學縫之。黃瓊又曰。西國比丘披著迦沙。多不齊整。諸離車子譏言。無有威儀。所披衣服。狀如婬女。猶如象鼻。佛因此製上安鉤紐。又曰。今以衣角達於左臂。置於左腋之下。不得令垂如上過也。宣曰。子備聞雅論。前後憲章縱無此示。情或廣之。五分律雲。餘方為不清淨者。雖製不行。據此可依準的。況復天人賜降。周統製開。恨知之晚也。

愚詳讀宣公駕天人之說。為覼縷之論。意易其舊製。以衣角達於左臂。置於左腋之下。嘻。借如正揲右角使其不露。置其左臂之上。行於此方。何為不清淨邪。又謂南方比丘縫合衣葉。有違佛製。以學之者為無識。今以衣角置左腋之下。又豈得謂之佛製耶。其學以從之者。必得為有識者乎。且耶舍之製縫合衣葉。所以避絕命之難。又以見昔之存葉不為置物而然也。雖縫之。蓋未失為福田之相。今使掛衣腋下。復何緣乎。置衣色於腋下。則援引雖製不行之文以為準的。縫衣葉以防難。而餘方不為清淨之言。豈不然乎。

唐玄嶷有言。天上人間境界全別。非唯淨穢有異。諒亦言語不同。至於文字尚好。是事懸隔。但方域之言。隨地改革。萬裏之外。音音不通。況在諸天。固殊聲韻。今禪人不問乎然與不然。但取便於披掛。輒作此衣。何無識之甚邪。嶷。鄂力切。

易掛子名 誠法師雲。掛子。或呼絡子。此蓋先輩僧始剏。後僧效之。又亡衣名。見掛絡在身故。因之稱也。今南方禪僧一切作務皆服。以相不如法。諸律無名。幾為講流非之。予因讀根本百一羯磨第十卷雲。五條有三品。上者竪三肘橫五肘。下者減半。二內名中。又佛言安陀會有二種。一者竪三肘橫五肘。二者竪二肘橫四肘。此謂守持衣。最後之量限。蓋三輪。上蓋臍。下揜膝。因詳。頗是今掛子之量。若作之。但五幅一長一短。或襵或貼。呼安陀會。即色謗。一切處著。合律無過。實勝空身矣。

予每觀此說。益見法師之公議。而嗟乎叢林禪人凡所製作。未甞取此為則。而又不更掛絡之名。復何意邪。世典尚雲必也正名。況釋氏乎。襵。音摺。

打包 毗柰耶雜事雲。時有苾芻作三衣竟。置在肩上。隨路而行。遂被汗霑並塵土汙。佛言。應以袋盛。其袋可長三肘。闊一肘半。所置之衣。常用者在上。非常用者在下。

今禪人腰囊雖裝束小異。亦乃承佛之製。遊方之人。束囊之時。亦當念佛祖遺德之重。無自忽也。言肘者。準佛肘也。尺則用姬周尺為準。人長八尺。佛長丈六。今言三肘。即六尺也。

行腳 行腳者。謂遠離鄉曲。腳行天下。脫情捐累。尋訪師友。求法證悟也。所以學無常師。徧歷為尚。善財南求。常啼東請。蓋先聖之求法也。永嘉所謂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豈不然邪。

中阿含帝釋偈雲。我正恭敬彼。能出非家者。目在遊諸方。不計其行止。往則無所求。啀無為為樂。又高僧慧乘。事祖強為師。年十六。啟強曰。離家千裏。猶名在家沙門。請遠遊都鄙。以廣見聞。強廼從之。夫是行腳之利。豈不博哉。

掛錫

西域比丘。行必持錫。有二十五威儀。凡至室中。不得著地。必掛於壁牙上。今僧所止住處。故雲掛錫。二十五威儀。具錫杖經。

展坐具 僧史雲。昔梵僧到此。皆展尼師壇。就上作禮。後世避煩。尊者方見開尼師壇。即止之。便敘暄涼。又展猶再拜也。尊者還止之。由此隻將展尼師壇擬禮為禮之數。所謂蓌拜也。如此設恭。無廼太簡乎。然隨方清淨者。不得不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