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由氣論及精與神,心悟恍明上三藥(1 / 2)

“氣其實就是一種東西,隻不過沒有具體的形態,不像鍋碗瓢盆一樣有具體形狀,能給人那麼直觀的形象,但它也不是如很多人想的那麼飄渺,反而就以各種形態存在於我們的身體裏,隻不過是平時我們感覺不到罷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乾正陽又想到:那所謂的“神”、“精”是否也跟“氣”一樣,或者說根本就是“氣”,隻是因為形態或者存在的部位不同而被冠以了不同的名字呢?

古典有曰:“神者何?即妙明知覺之心也。此心非血肉有形之心,乃虛靈無形之體,在五行屬火,八卦為離。離有乾之二陽光明於外,坤之一陰虛靜於中。玄妙莫測,變化無窮,故名曰神。

神有先後天之分:先天之神,元神也,後天之神,識神也。先天固有之真性,本寓於先天元神之中。因私欲熏染,神失其初。神之所發,漸與性反。性即為質所蔽,斯為後天神矣。先天之神靜而完,後天之神動而虧;先天之神靈明與性合,後天之神昏暗與性離。昏暗則元神不覺,故發諸妄;靈明則諸妄寂滅,仍還先天。

古雲‘人心死,道心生’。道心者,元神也,人心者,識神也。道心亦即先天真性,人所同有,不同者後天之人心耳。欲死後天不同之心,必有種種不同之法。我無不同之心矣,即無需不同之法也。”

由此可見,修真者所說的“神”換成我們通俗的理解就是“脾氣”。先天之神即是元神,就是一個人的真性情,而後天之神即是識神,乃是人受到成長過程遭遇之事影響改變之後的脾氣。比如說,一個人生下來之時是個很好動活潑之人,那麼“好動活潑”就是他的元神;而後來受到家人教育或者其他事情,讓他逐漸的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之人,那麼“沉默寡言”就是識神。

元神,原本之神;識神,認識之神。如此可見,“神”是“性”,即脾性;而“氣”是“命”,即生命。現在的修真者講究“性命雙修”就是既修“神”,也修“氣”。那麼“精”又是什麼呢?

所謂“精氣”,“氣”乃是“命”,那麼“精”是否也是“命”呢?乾正陽想著想著,腦海裏忽然冒出了“靈魂”、“肉體”等名詞,恍然大悟道:“神即是靈魂,氣即是生命之能,精即是肉體之源。”

也就是說,人們所謂的靈魂便是修真者講的“神”,也是所謂的“靈識”、“精神力”、“元神”。人們常說“活人有生氣”的“生氣”、“生命之能”等即是所謂的“氣”。而“精”就是肉體,不過這並不是說“精”本身就是肉體,而是說“精”乃是肉體存在和生長的本源東西。

神,控製生物的思想;精,控製生物的肉體;氣,連通二者而肩負調節滋養二者之重任。修神,生物的靈魂才會更加穩固,思維才會更加敏銳,才會變得更加聰明;煉精,必先練肉體,肉體強健了,精氣就旺盛了,精旺,則體更強;練氣,則後援強勁,不會因為“修神”或“煉精”而導致肉體後繼無力,虛耗本源,最終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