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3)

上經之二

(震下 坎上)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乾坤始立。震一索而得男。為動。為雷。坎再索而得男。為陷。為險。為雲。為雨。乃萬物始生之時。出而未申之象也。始則必亨。始或不正。則終於不正矣。故元亨而利於正焉。此元亨利貞。即乾坤之元亨利貞也。乾坤全體太極。則屯亦全體太極也。而或謂乾坤二卦大。餘卦小。不亦惑乎。夫世既屯矣。儻務往以求功。隻益其亂。唯隨地建侯。俾人人各歸其主。各安其生。則天下不難平定耳。楊慈湖曰。理屯如理絲。固自有其緒。建侯。其理之緒也。佛法釋者。有一劫初成之屯。有一世初生之屯。有一事初難之屯。有一念初動之屯。初成。初生。初難。姑置弗論。一念初動之屯。今當說之。蓋乾坤二卦。表妙明明妙之性覺。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所謂真如不守自性。無明初動。動則必至因明立所而生妄能。成異立同。紛然難起。故名為屯。然不因妄動。何有修德。故曰。無明動而種智生。妄想興而涅槃現。此所以元亨而利貞也。但一念初生。既為流轉根本。故勿用有所往。有所往。則是順無明而背法性矣。惟利即於此處用智慧深觀察之。名為建侯。若以智慧觀察。則知念無生相。而當下得太平矣。觀心妙訣孰過於此。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乾坤立而剛柔交。一索得震為雷。再索得坎為雨。非難生乎。由動故大亨。由在險中故宜貞。夫雷雨之動。本天地所以生成萬物。然方其盈滿交作時。則天運尚自草亂昧暝。諸侯之建。本聖王所以安撫萬民。然方其初建。又豈可遽謂寧貼哉。佛法釋者。無明初動為剛。因明立所為柔。既有能所。便為三種相續之因。是難生也。然此一念妄動。既是流轉初門。又即還滅關竅。惟視其所動何如耳。當此際也。三細方生。六粗頓具。故為雷雨滿盈天造草昧之象。宜急以妙觀察智重重推簡。不可坐在滅相無明窠臼之中。蓋凡做功夫人。若見雜念暫時不起。便妄認為得力。不知滅是生之窟宅。故不可守此境界。還須推破之也。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在器界。則有雲雷以生草木。在君子。則有經綸以自新新民。約新民論經綸。古人言之詳矣。約自新論經綸者。豎觀此心不在過現未來。出入無時。名為經。橫觀此心不在內外中間。莫知其鄉。名為綸也。佛法釋者。迷於妙明明妙真性。一念無明動相即為雷。所現晦昧境界之相即為雲。從此便有三種相續。名之為屯。然善修圓頓止觀者。隻須就路還家。當知一念動相即了因智慧性。其境界相即緣因福德性。於此緣了二因。豎論三止三觀名經。橫論十界百界千如名綸也。此是第一觀不思議境。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有君德而無君位。故磐桓而利居貞。其德既盛。可為民牧。故利建侯以濟屯也。佛法釋者一念初動。一動便覺。不隨動轉。名為磐桓。所謂不遠之複。乃善於修證者也。由其正慧為主。故如頓悟法門。

象曰。雖磐桓。誌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磐桓不進。似無意於救世。然斯世決非強往求功者所能救。則居貞乃所以行正耳。世之屯也。由上下之情隔絕。今能以貴下賤。故雖不希望為侯。而大得民心。不得不建之矣。佛法釋者。不隨生死流。乃其隨順法性流而行於正者也。雖複頓悟法性之貴。又能不廢事功之賤。所謂以中道妙觀遍入因緣事境。故正助法門並得成就。而大得民。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柔德中正。上應九五。乃乘初九得民之侯。故邅如班如而不能進也。初本非寇。而二視之則以為寇矣。吾豈與寇為婚媾哉。寧守貞而不字。至於十年之久。乃能字於正應耳。吳幼清曰。二三四在坤為數十。過坤十數。則逢五正應而許嫁矣。佛法釋者。此如從次第禪門修證功夫。蓋以六居二。本是中正定法。但不能頓超。必備曆觀練熏修諸禪方見佛性。故為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乘剛故自成難。非初九難之也。數窮時極。乃反於常。明其不失女子之貞。佛法釋者。乘剛即是煩惱障重。故非次第深修諸禪。不足以斷惑而反歸法性之常。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欲取天下。須得賢才。譬如逐鹿須藉虞人。六三自既不中不正。又無應與。以此濟屯。屯不可濟。徒取羞耳。佛法釋者。欲修禪定。須假智慧。自無正智。又無明師良友。瞎煉盲修。則墮坑落塹不待言矣。君子知幾。寧舍蒲團之功。訪求知識為妙。若自信自恃。一味盲往。必為無聞比丘。反招墮落之吝。

象曰。即鹿無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堯舜揖讓。固是有天下而不與。湯武征誅。亦是萬不得已。為救斯民。非富天下。今六三不中不正。居下之上。假言濟屯。實貪富貴。故曰以從禽也。從禽已非聖賢安世之心。況無無應與。安得不吝且窮哉。佛法釋者。貪著味禪。名為從禽。本無菩提大誌願故。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柔而得正。居坎之下。近於九五。進退不能自決。故乘馬而班如也。夫五雖君位。不能以貴下賤。方屯其膏。初九得民於下。實我正應。奈何不急往乎。故以吉無不利策之。佛法釋者。六四正而不中。以此定法而修。則其路迂遠難進。惟求初九之明師良友以往。則吉無不利矣。

象曰。求而往。明也。

佛法釋者。不恃禪定功夫。而求智慧師友。此真有決擇之明者也。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屯難之世。惟以貴下賤。乃能得民。今尊居正位。專應六二。膏澤何由普及乎。夫小者患不貞一。大者患不廣博。故在二則吉。在五則凶也。佛法釋者。中正之慧固可斷惑。由其早取正位。則墮聲聞辟支佛地。所以四弘膏澤不複能下於民。在小乘則速出生死而吉。在大乘則違遠菩提而凶。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非無小施。特不合於大道耳。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以陰居陰。處險之上。當屯之終。三非其應。五不足歸。而初九又甚相遠。進退無據。將安歸哉。佛法釋者。一味修於禪定。而無慧以濟之。雖高居三界之頂。不免窮空輪轉之殃。決不能斷惑出生死。故乘馬班如。八萬大劫。仍落空亡。故泣血漣如。

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佛法釋者。八萬大劫。究竟亦是無常。

(坎下 艮上)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再索得坎。既為險為水。三索得艮。複為止為山。遇險而止。水涵於山。皆蒙昧未開發之象也。蒙雖有蔽於物。物豈能蔽性哉。故亨。但發蒙之道。不可以我求蒙。必待童蒙求我。求者誠。則告之必達。求者瀆。則告者亦瀆矣。瀆豈發蒙之正耶。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真善於訓蒙者也。佛法釋者。夫心不動則已。動必有險。遇險必止。止則有反本還源之機。蒙所以有亨道也。蒙而欲亨。須賴明師良友。故凡為師友者。雖念念以教育成就為懷。然須待其求我。方成機感。又必初筮則告。方顯法之尊重。其所以告之者。又必契理契機而貞。然後可使人人為聖為佛矣。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誌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山下有險。即是遇。險而止。故名為蒙。蒙之所以可亨者。由有能亨人之師。善以時中行教故也。雖有善教。必待童蒙求我者。彼有感通之誌然後可應。如水清方可印月也。初筮即告者。以剛而得中。故應不失機也。瀆則不告者。非是恐其瀆我。正恐瀆蒙而有損無益也。及其蒙時。即以正道養之。此聖人教化之功。令彼亦得成聖者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溪澗不能留。故為果行之象。盈科而後進。故為育德之象。自既果行育德。便可為師作範矣。佛法釋者。此依不思議境而發真正菩提心也。菩提之心不可沮壞。如泉之必行。四弘廣被。如泉之潤物。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以九二上九二陽為師道。以餘四陰爻為弟子。初六以陰居下。厥蒙雖甚。而居陽位。又近九二。故有可發之機。夫蒙昧既甚。須用折伏法門。故利用刑人。所謂撲作教刑也。然既說桎梏之後。當羞愧懲艾而不出。若遽有所往。則吝矣。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以正法而撲作教刑。豈嗔打之謂哉。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以九居二。知及之。仁能守之。師之德也。蘇眉山曰。童蒙若無能為。然容之則足為助。拒之則所喪多矣。明不可以無蒙。猶子不可以無婦。子而無婦。不能家矣。佛法釋者。定慧平等。自利已成。故可以包容覆育群蒙而吉。以此教授群蒙修行妙定。名納婦吉。定能生慧。慧能紹隆佛種。為子克家。婦是定。子是慧也。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明納婦而雲子克家者。以定必發慧。慧必與定平等。而非偏也。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以陰居陽。不中不正。乃駁雜之質。宜從上九正應處。求其擊蒙之大鉗錘。方可治病。今貪九二之包容慈攝。殆如女見金夫而失節者乎。佛法釋者。不中不正。則定慧俱劣。而居陽位。又是好弄小聰明者。且在坎體之上。機械已深。若使更修禪定。必於禪中發起利使邪見。利使一發。則善根斷盡矣。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行不順。故須惡辣鉗錘以煆煉之。不可使其修定。

六四。困蒙吝。

陰爻皆蒙象也。初可發。三可擊。五可包。惟四絕無明師良友。則終於蒙而已。可恥孰甚焉。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非實德之師友遠我。我自獨遠於師友耳。師友且奈之何哉。

六五。童蒙吉。

以六居五。雖大人而不失其赤子之心。故為童蒙而吉。蓋上親上九之嚴師。下應九二之良友故也。蘇眉山曰。六五之位尊矣。恐其不安於童蒙之分。而自強於明。故教之曰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學道之法。順則能入。設行不順。則入道無從矣。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陽居陰位。剛而不過。能以定慧之力。擊破蒙昧之關者也。然訓蒙之道。原無實法係綴於人。所謂但有去翳法。別無與明法。若欲以我法授設。則是為寇。若應病與藥。為其解粘去縛。則是禦寇也。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無實法係綴於人。則三根普接。契理契機。故上下皆順。

(乾下 坎上)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養蒙之法。不可欲速。類彼助苗。故必需其時節因緣。時節若到。其理自彰。但貴因真果正。故有孚則光亨而貞吉也。始雖雲需。究竟能度生死大川。登於大般涅槃彼岸矣。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