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說
係辭傳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此河圖之。數也。解現係辭上傳中。)
此先天之數。除中五天地生數以為太極本位。用餘五十為揲蓍之策也。五位相得者。一得五而為六。二得五而為七。三得五而為八。四得五而為九。中得一二三四而為十也。各有合者。一合六。二合七。三合八。四合九。五合十也。一與九為十。二與八為十。三與七為十。四與六為十。一二三四為十。共成五十。而中之五點。每點含十。故以中五為本數也。然雖先天之數。亦含後天八卦之用。且如一六生水。故坎居正北。二七生火。故離居正南。三八生木。故震居正東。四九生金。故兌居正西。五十生土。故土仍居中。乾寄位於西北者。陽位陽數之間也。坤寄位於西南者。陰數陰位之盡也。陰陽互結而為山。故艮居東北。陰陽互鼓而為風。故巽居東南。囗約出世法者。一是地獄之惡。六是天道之善。為善惡一對。二是畜生之惑。七是聲聞之解。為解惑一對。三是餓鬼之罪苦。八是支佛之福田。為罪福一對。四是修羅之嗔恚。九是菩薩之慈悲。為嗔慈一對。五是人道之雜。十是佛界之純。為純雜一對。又約十度修德者。一是布施。六是般若。此二為福慧之主。如地生成萬物。故居下。二是持戒。七是方便。此二為教化之首。如天普覆萬物。故居上。三是忍辱。八是大願。此能出生一切善法。故居左。四是精進。九是十力。此能成就一切善法。故居右。五是禪定。十是種智。此能統禦一切諸法。故居中。實則界界互具。度度互攝。蓋世間之數。以一為始。以十為終。華嚴以十表無盡。當知始終不出一心一塵一刹那也。
洛書說
大禹因洛書而作九疇。今以一三五七九居四方及中央正位。以二四六八居四維偏位。又隱其十。正表陽德為政。而陰德輔之。在人。則為知及仁守之學。智巧聖力之象也。
左右前後縱橫斜直視之。皆得十五之數。以表位位法法之中。皆具天地之全體滿數。非分天地以為諸數也。物物一太極於此可見。
約出世法。則九界皆即佛界。故不別立佛界之十。又九波羅密皆即種智。故不別立種智之十。蓋凡數法若至於十。便是大一數故。數於此終。即於此始故。
伏羲八卦次序說
係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極非動非靜。雙照動靜。故必具乎陰陽。陽亦太極。陰亦太極。故皆非動非靜。雙照動靜。還具陰陽而成四象。四象亦皆即是太極。所以皆亦非動非靜。雙照動靜。還具陰陽而成八卦。然則八卦隻是四象。四象隻是陰陽。陰陽隻是太極。太極本無實法。故能立一切法耳。)
若從一生二。從二生四。從四生八。從八生六十四等。是為順數。若從六十四溯至八。八溯至四。四溯至二。二溯至一。一亦本無實法。是為逆數。順數則是流轉門。逆數則是還滅門。流轉從陰陽二畫出。還滅從陰陽二畫入。故曰乾坤其易之門。聖人作易。要人即流轉而悟還滅。超脫生死轉回。故曰易逆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