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釋此典。先依賢首般若略疏。開為五門。一教興。二藏攝。三宗趣。四釋題。五解文。今於題文之前。亦懸敘三義門也。

初。教興因緣

依大智度論雲。如須彌山王。非無因緣。非少因緣。令得振動。毗尼教興。亦復如是。具多因緣。一。為師資模範故。二。為行止根本故。三。為滅眾惑業故。四。為生諸福慧故。五。為成三聚戒故。六。為弘四誓願故。七。為攝持身心故。八。為利益自他故。九。為發覺初因故。十。為圓滿佛果故。具斯十緣。令此教興。

二。藏乘教攝

於中開三。

先。藏攝者

藏有三。

一。三藏

經律論也。經是化教。開誘化導也。律是製教。製約行業也。論則推徵解釋經律之意也。偈出華嚴淨行品。屬於化教。經藏攝也。據問答義意。及立名題。偈後戒相。屬於製教。律藏攝也。而無問答註解。故非論攝。

二。四藏

前三藏外。加一陀羅尼藏。偈下諸呪。陀羅尼也。經律。顯教攝。呪。則密教攝也。

三。二藏

聲聞。菩薩也。並願利他。不專己故。菩薩藏攝。非聲聞也。

次乘攝者

乘有二。

一。顯教

明五乘。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也。偈是文殊以答智首。屬菩薩大乘攝。揀非前四乘也。

二。密教

明四乘。謂聲聞。緣覺。方廣。金剛也。寶王經說。一切陀羅尼。皆從方廣大乘最勝金剛乘中流出。此之三十七呪。並屬後二乘攝。非前二種乘也。

後。教攝者

教有二。

一。十二分教

一。修多羅。此雲契經。長行文相也。二。祇夜。此雲重頌。重說偈頌也。三。和伽那。此雲授記。說與果證也。四。伽陀。此雲孤起。孤諷起頌也。五。優陀那。此雲無問自說。不請自陳也。六。尼陀那。此雲因緣。有故而說也。七。阿波陀那。此雲譬喻。取喻得解也。八。伊帝目多伽。此雲本事。本昔事業也。九。闍陀伽。此雲本生。本昔受生也。十。毗佛略。此雲方廣。稱理廣談也。十一。阿浮達磨。此雲未曾有法。希有神力也。十二。優婆提舍。此雲論義。逐為問答也。今是孤起。因緣。方廣。三分教攝。非餘九部也。

二。賢首五教

一。小乘教

但說我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未盡法源。故多諍論。

二。大乘始教

亦名分教。於中但說諸法皆空。未盡大乘法理。故名為始。但說一切法相。有不成佛。故名為分。

三。終教

亦名實教。說如來藏。隨緣成阿賴耶識。緣起無生。一切皆如。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終。以稱實理。故名為實。

四。頓教

總不說法相。惟辯真性。亦無八識差別之相。訶教勸離。毀相泯心。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故說為頓。

五。圓教

所說唯是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帝網重重。主伴無盡。故名為圓。今多華嚴偈文。正屬圓教。偈雲。入深法界。心無障礙。又雲。得無礙眼。見一切佛。皆圓義也。約所詮法。亦通前三。偈雲。勤求佛道。心無懈歇。又雲。具足盛滿。一切善法。分教也。偈雲。得淨法門。永無垢染。又雲。成就佛身。證無相法。始教也。偈雲。設大施會。示如實理。又雲。皆得妙法。究竟清淨。終教也。偈雲。心得解脫。安住不動。又雲。入第一位。得不動法。頓教也。斯則有其所通。無其所局。故此圓教。語廣。該攝無量教乘。語深。唯顯一佛乘也。準知此部。圓頓攝矣。

三。所詮宗趣

當部所宗曰宗。宗之所歸曰趣。然先總。後別。總以自行佛戒。止惡作善。清涼心地為宗。化他佛道。同一圓覺。一如無二為趣。別開五對。一者。教義對。毗尼教相為宗。令悟偈呪妙義為趣。二者。行願對。隨事起行為宗。善巧發願為趣。三者。身心對。身修行願為宗。防心不散為趣。四者智悲對。大智運心為宗。大悲利物為趣。五者。因果對。悲智圓因為宗。成證果德為趣。此五是從前起後。漸漸相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