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寅者。未明。旦者。已明。即清晨明相初出時也。梵語阿留那。或雲樓那。或雲薩埵。漢言明相。有種種異名。明了論雲。東方已赤故。通慧指歸雲。此方約日未出前二刻為曉。此為明相。以見掌紋為限。就中有三種色。若日照閻浮提樹。則有黑色。若照樹葉。則有青色。若過樹照閻浮提界。則有白色。是中白色為正。即是寅旦之時也。又別部明地了時。謂見地色明了故。暮者。金烏西墜日沒時也。薩婆多論雲。以五陰為晝夜。若日到閻浮提界。名日沒。即暮也。一切者。槩指之辭。眾法相生曰眾生。以能所八法。謂地。水。火。風。色。香。味。觸。而稟其質也。普曜經雲。如來過去心淨離著。不惱眾生。所行之處。腳輪不汙。蟲蟻不損。自迴護者。謂蜎飛蝡動。微細昆蟲。皆具靈覺之性。故圓覺經序雲。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以我等凡夫形質。心未離著。行未齊聖。將行動之時。而願彼等自護其生命也。設若悞傷其形。即仗偈呪法力之功。即時往生淨土。而脫其輪迴也。淨土者。世界皎潔。目之為淨。是淨所居。名之為土。乃純善所成。無四惡趣。法華論雲。無煩惱眾生住處。名為淨土。良由眾生行有美惡。土成穢妙。娑婆五濁。由積惡而丘坑。安養七珍。因習善而華勝。三昧經雲。凡人求道安禪。先當斷念。人生所以不得道者。但坐思想穢念多故。五濁穢汙。不名淨土。佛製悞傷者。以其無心。故不治罪。與世律同。然亦有悞傷而還悞傷之報者。如朝埜僉載。梁武帝素敬信榼頭師。時遣使召來。帝方與人下碁。欲殺一段。聲曰殺卻。使遂斬師。帝碁罷喚師。使言。向者陛下令臣殺卻也。帝問。師臨死有何言句。使曰。師雲。貧道前劫為沙彌時。以鍬剗地。悞斷一曲[(乏-之+蟲)*善]。今帝是也。此報固宜。由是觀之。悞殺仍以悞償。可不慎歟。
引證。分別功德經雲。第一念佛何事。佛身金剛。無有注漏。若行時。足離地四寸。千輻相紋。跡現於地。足下諸蟲。七日安隱。若其命終。皆得生天。昔有一惡比丘。本是外道。假服誹謗。逐如來行。自殺飛蟲。著佛跡處。言佛踏殺。然蟲雖死。遇佛跡處。尋還得活。所謂念佛。其義如此。
行步不傷蟲
【記】行步者。乃四儀中之一法也。不傷蟲者。謂具仁慈之心而發護生之念也。有足曰蟲。無足曰豸。此躡上偈而來。謂下單鳴指已。臨舉步時。心中作觀。即誦此偈。
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唵。地利日利莎訶(三遍)
【記】舉足者。行儀也。謂修道之人。行住坐臥。常當調攝其心。不使一毫走漏。是故凡欲舉足。必先舉心持此偈呪。則心不外馳。念不虗動。善法自具。道業自成。所謂經行及坐臥。常在於其中。即是體會中道之理。則生死大海可越。涅槃山頂可登。生死海者。言廣大也。古雲。生不知來處。謂之生大。死不知去處。謂之死大。故雲如海之廣大也。如是廣大。欲出不難。隻要具眾善法也。善法者。即菩薩行願。謂先以行滿所願故。於是菩薩。凡舉足時。即願一切眾生。出生死海也。若眾生同於菩薩行願。何處見有生死。秪為行願不同。妄執塵勞。造諸不善。所以飄蕩苦海。若能一念回頭。具眾善法。則彼岸在即。苦海斷流。眾生名盡。佛亦不為。是名至善。何愁善法之不具耶。
出堂
【記】出者。對入而言。謂舉足向外行也。堂者。殿也。亦即禪堂。乃十方衲子棲心修道之處。龐居士雲。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此是選佛傷。心空及第歸。此之謂也。
從舍出時。當願眾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記】舍者。屋也。止息為屋。又置也。能置身安宿之處。亦雲堂舍。又小屋為舍。言深入佛智。永出三界者。乃託事以明理。謂出有為之舍。而入無為之智也。佛智者。世出世間。無有與等。以知覺之性。窮盡眾生。因果業性。若好。若惡。一一本末。鹹悉知之。大經雲。如來智慧。無處不至。故雲佛智。亦名自然智。無師智也。又此佛智。人人本具。隻因情塵覆蔽。乃有聖凡。故須深入也。三界者。華嚴孔目雲。一欲界。欲有四種。謂情欲。色欲。貪欲。婬欲也。下至阿鼻地獄。上至第六他化自在天。男女相參。多諸染欲。欲名欲界。二色界。色即色質。已離欲界穢惡之色。猶有清淨色在。始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並無女形。亦無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質。故名色界。三無色界。謂但有心識。而無色質。始從空處。終至非非想處。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形質。故名無色界。若出三界。得證有餘涅槃。則絕分段生死。若永出三界。得證無餘涅槃。則無變易生死。而五住盡。煩惱忘。深入佛智矣。合參雲。此偈如華嚴玄奧之大幅。兼貫法華譬喻之全章。然毗盧圓鏡。豈有去來。火宅窄門。能無出入。故知無火而火。歘然三界者。大火宅也。其有小智聲聞。已出此舍。暫得遊戲者。小火宅也。不知舍外之火。殆有甚焉。若非深入佛智。曷能速離火宅。頓入清涼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