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梵語多陀阿伽度。亦名怛闥阿竭。此翻如來。智度論雲。佛名如來者。如定光佛等。行六波羅蜜。得成佛道。釋迦文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如定光佛等智。知諸法相。從如中來。釋迦文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而有法報化三身。法身如來者。即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報身如來者。即如法自性。來成正覺也。化身如來者。即乘如實道。來度眾生也。今言如來應量器者。三中應身也。謂此鉢乃世尊躬為模範也。四分律雲。佛在蘇摩國遊行。見彼國中。泥土細潤。不惜兜羅綿手。取泥自作鉢坯。授與陶師。燒成此鉢。寶色光澤。圓滿美好。佛聽受持。當知此鉢。為千佛授受之法器。九十五種外道。悉不知名。唯有我佛如來。示此未曾有法。是知此鉢。至尊至貴。我今何緣何幸。得以敷展。為已受佛戒故。此一句。具含無限難遭渴想之意。然敷展大意。非徒自利口體而已。先當發願為眾。三輪空寂者。能斷金剛經論雲。謂布施時。體達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皆悉本空。則能摧碾執著之相。是名三輪體空。一施空。謂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既知無我。則無希望福報之心。是名施空。二受空。謂既達無能施之我。則亦無受施之人。是名受空。三施物空。謂資財珍寶等物。已無我人二相。即達一切皆空。又豈有所施可得。是名物空。如是體會。方稱三輪空寂。無住相布施。而契般若之深意也。
受食
【記】領納曰受。即取咽之義。食者。實也。以食實其腹也。能療一切飢虗之總名。而為助道之正緣。所以經教中說雲。身依食住。命托食存。得此飲食。流入五臟。充浹四肢。補氣益肌。身心適悅。堪以進道故。但不可貪著。
集。比丘受食。跏趺而坐。展食巾於膝上。恐飯湯菜羹墮於袈裟。請鉢時。默念此偈。
若見空鉢。當願眾生。究竟清淨。空無煩惱。
【記】鉢者。半梵語。略去多羅二字。十誦律雲。鉢是恒沙諸佛之標幟。而非廊廟之器用。此皆如來諄諄誠訓。凡受持者。應當珍惜保重。四分律雲。如來令諸比丘以鉢而受食者。有異外道故。外道縫葉為器。拱手而食。非是僧相福田之狀。故佛製之。梵語梵摩。此雲清淨。究竟者。即研窮之意。在二乘。梵行已立。方名究竟。在菩薩。極至無上菩提。方名究竟也。如持空鉢。當下體會究竟之理。直見法界之量。及自己之量。等於真空。又見鉢空。而煩惱亦空。又空中而有不空。即是妙有真空。非是無知頑空。此中即達三觀之義。天台智者大師雲。若觀心空。則一切法皆空。即是真諦。若觀心假。則一切法皆假。即是俗諦。若觀心中。則一切法皆中。即是中諦。此之三觀。全由性發。實非修成。故於一心。宛有三用。所謂一心三觀也。若達斯旨。即事入理。是以空鉢之相。體會實際之理。且不容些子。況有清淨煩惱之跡者乎。華嚴經雲。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虗空。故雲究竟清淨。從來不與染法相應。故雲空無煩惱也。
集。梵語鉢多羅。此雲應量器。律中。佛不聽比丘畜用雜寶。銅。鑞。木。石。等鉢。大要有二。一泥。二銕也。僧祗律雲。鉢是出家人器。少欲。知足。非俗人所宜。十誦律雲。鉢是諸佛標誌。不得惡用。及洗手。敬之如目。五分律雲。佛自作鉢坯。以為後式。又發軫鈔雲。應法之器也。謂體色量三者。皆悉與法相應。體。有二。泥及銕也。色者。用蔴子。杏仁。搗碎塗其內外。竹煙熏治。熏作鳩鴿項色。孔雀色。所熏者為何。夏天盛物不餿。不染垢膩。有此功用。故當熏治。量者。分上中下。若準唐鬥。上鉢一鬥。中鉢七升半。下鉢五升。故名應器。達觀大師雲。
【記】諱曇頴為羣生模範。人天所師。故曰大師。
夫鉢之為器。翼三寶。備六德。何以明其翼三寶。蓋微此。則僧無所資。僧無所資。則慧命斷。慧命斷。則佛種滅矣。備六德者。彼其能清。能容。能儉。能廣。能尊。能古。則六德之謂也。古。由佛授。
【記】會正記雲。此是迦葉佛鉢。佛入涅槃後。龍王請至宮中供養。以待釋迦成道。
尊。由天獻。
【記】會正記雲。佛成道已。龍王送至海水上。四天王皆欲取之。遂化成四鉢。令各得一鉢。以奉世尊。世尊受已。次第相重。合為一鉢。
廣。則普利一切。
【記】古雲。一鉢千家飯。孤身萬裏遊。欲窮生死路。乞化度春秋。
儉則過中不食。
【記】過中不食者。學佛而食也。如來處於五中。謂降生中國。中夜踰城。中夜悟道。日中一食。所談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