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身分最下曰足。西域比丘。出門多跣足。是故凡至僧伽藍。必先洗足。方可入寺禮敬也。
若洗足時。當願眾生。具足神力。所行無礙。
唵嚂莎訶(三遍)
【記】足者。止也。謂身分到此止故。具足者。圓滿義。神力者。神通道力也。謂智澄神境故。亦名如意通。謂身如其意。欲往即到故。所行無礙者。正顯神力之妙用也。當知菩薩修道不出行解二門。若但解無行。猶弗解也。若但行無解。猶弗行也。行解雙兼。滿足六度。則神力無不具足。所行無有障礙矣。是故行一波羅蜜。具足無量波羅蜜。無量波羅蜜。不出此一波羅蜜。故曰所行無礙也。
沙彌十戒相。
【記】如律所明。沙彌者。出家之小眾。比丘稱為大僧。對大而言。故名曰小。未剃髮時。名為淨人。捨離恩愛。投師出家。名為沙彌。剃度之法。如剃度正範中明。鬚髮既除。故受稱也。十戒者。始從不殺。乃至不持寶物是也。以此十法。能止形上諸惡。故名曰戒。觸境逢緣。守持不犯。故名曰相。薩婆多論雲。受持禁戒為其性。搭衣持鉢表其相相從性發。性依相修。性相交成。故名為體。是沙彌本所受持。為比丘戒之階梯。菩薩戒之根本。故曰沙彌十戒相也。
集。沙彌有二種。一。形同沙彌。二。法同沙彌。若但剃度。未沾戒品。名曰形同沙彌(謂衣鉢不具。律儀不知。其形相雖同。由無戒攝。非五眾數故)。若受十支淨戒。名曰法同沙彌(謂衣鉢具足。同學律儀。精持淨戒故。律雲。沙彌有四應知。一知佛。二知法。三知僧。四知戒相。沙彌知和尚有五。一知名字。二知相貌。三知世壽。四知法臘。五知種族也)。法同中。又分三種。自七歲至十三歲。號驅烏沙彌(增註雲。謂其年幼未堪別務。惟令為僧守護榖麥。及於食廚坐禪等處。驅遣烏鳥。以代片勞。兼生福善。無致坐消信施。虛度光陰也。從行彰名。故雲驅烏也。律雲。有長老攜兒出家。同入村中乞食。世人譏言。沙門有兒。何知正法。佛製以後。非年十二者。不得出家。復次阿難。有檀越合家疫病。兒皆盡死。惟有一子。恒在市上拾粒自活。阿難行過。兒隨後喚公公。阿難不聞遂去。居士譏言。沙門釋子。他有足時。強親如父。如子。今見衰喪。而不顧錄。小兒追呼不已。阿難顧視識之。呼言子來。隨入祇桓。向禮佛足。佛問阿難。如何不度。答言。佛製不得度年減十二者。是以不度。佛言。此小兒能驅食上烏否。能持戒否。能一食否。若能如是。聽度出家。凡欲剃度者不可說出家樂。當告其苦。五分雲。若度人時應先問為何等出家。若言為衣食故不得度。若言為求善法。厭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故應度。驅烏沙彌。準病比丘殘食。眾鳥啄食。沙彌能驅烏。得少分利。以消信施故。阿難言。此小兒者。能驅烏。能持戒。能一食。佛告阿難。若小兒盡能爾者。聽令出家。如度羅睺羅法。故有驅烏一種也)。十四。至十九。號應法沙彌(謂已受佛戒。其年正與二法相應。一能事師。執勞服役。二能修習禪誦故。此與前法是一。不者。即入下名字類中矣)。二十已上。號名字沙彌(謂年滿二十。應受具戒。或根性暗鈍。或出家年晚。不能頓持諸戒。如是因緣未至。位是沙彌。故雲名字沙彌。品類雖三而俱稟十戒。總名為法同沙彌也二十以上。七十以下。有所堪能。是丈夫位。得與出家受具。若過若減。縱有所堪。及是應法。而無堪者並不得與出家受具。若果能畏生死苦。愛涅槃樂願為佛子。坐臥不須人者聽。若能誦經坐禪。進修善業。堪任勞役並聽出家。故僧祇律雲。若年七歲解知好惡。得與出家。若過七十。臥起須人。不得度也。若先與出家。不應驅出)。
一曰。不殺生。
【記】斷命曰殺。有情曰生。謂既受戒已。常念有情。皆惜身命。如己無異。應當憐湣。慎弗傷害故。
二曰。不盜。
【記】對麵強刼曰盜。謂物各有主。主所守護。受戒之人。雖一針一艸。苟非我之所有。不與不取故。
三曰。不婬。
【記】婬者。不淨行也。謂受戒之人。觀一切男女。如父如母。清淨自守。無染汙心。修不淨觀。對治三業故。
四曰。不妄語。
【記】妄語者。違心故說也。謂受戒之人。出言誠實。無虗妄心。修戒定慧。對治口過。遠離惡口。利益眾生。出世法中。忍辱第一。慈悲一切。不惱他人。常行正語。順聖言故。
五曰。不飲酒。
【記】酒者。禍泉也。謂能昏神亂性。增長愚癡。開惡道門。閉涅槃路。故名曰酒。此屬半性半遮。能犯前之四戒。故屬於性。王法之所不禁。又屬於遮。乃是障道因緣。造業根本。過重五逆。毒逾酖砒。受戒之人。畏如烊銅。不以一滴霑唇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