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1 / 1)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人們一定會問:鄭和七下西洋時,東南亞各國不是都有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存在嗎?這些又是誰渡海送過去的呢?的確,鄭和七下西洋之前中國已有不少航海家,法顯就是其中較著名的一個。

法顯,東晉僧人、旅行家、翻譯家,中國僧人赴印度留學的先行者。俗姓龔,約公元337年生於平陽武陽(今山西襄垣)。他的三個哥哥都不幸夭折,因此,父母怕他再夭折,讓他出家當了和尚(20歲受戒)。他好學上進,鑽研佛經,深感中國佛經許多地方殘缺不全,便立誌出國尋求經律。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法顯從陸上步行到了印度。在那裏他苦心修行,到處整理佛經,然後準備登船由海上回國。跟他一起去的是9人,回來時隻剩他一人了。

義熙五年(409年)十月下旬,由今孟加拉國出發,在海上漂泊14天,到達師子國(今斯裏蘭卡),在那裏見到了一位中國商人,就一起東渡回國。船在海上漂泊13天,來到一個小島,退潮後水手們修補好船繼續航行。他們白天靠太陽、夜間靠星鬥辨別方向,遇到陰雨天就隨風漂流,不知所向。經過90天海上漂泊,才到達今蘇門答臘島南部。法顯在那裏逗留5個月,又跟廣東商人東渡回國。海上遇到狂風巨浪,一切東西都扔光了,法顯卻死死抱住佛像、佛經不放。經過海上千辛萬苦70天的折騰,才於義熙八年(412年)漂流到山東嶗山登陸。有人算了一下,法顯在海上先後航行了5000餘千米。

法顯出國14年,足跡遍及30餘國,不但帶回了佛經(後來翻譯整理出6部24卷),而且還把國外所聞所見及海上鬥風戰浪的經曆整理成《法顯傳》(又稱《佛國記》、《佛遊天竺記》等),為了解東南亞各國及航行情況提供了重要史料,也為後來鄭和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礎。

法顯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是中國航海史上有重要貢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