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感恩在當今社會太有必要了。知足自身現狀,鼓勵自己樂觀生活,沒有包袱輕裝上陣,笑迎充滿希望的明天,工作起來效率將更高,心情將更好。
從巴爾紮克的失誤說起
世界著名作家巴爾紮克成名後的一天,一位老太太心情急迫地拿出一個小學生的作文本,讓他評價作文的好壞,並由此預測小孩子的前途。巴爾紮克十分仔細地看完作文後,斷定小孩子將來不會有太大的出息,因為“僅從字跡來看,這孩子就顯得很遲鈍。”然而他無論如何也意想不到,這正是他小學時的作文本,這位老太太不是別人,正是他孩提時代的老師。
巴爾紮克是幸運的,他之所以成功,因素固然是多方麵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孩提時代有一位好教師,她沒有因為僅從字跡很遲鈍而斷定他今後出息不大,對他喪失了信心。
靠自己
小蝸牛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隻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
小蝸牛:毛蟲姊姊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麼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毛蟲姊姊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
小蝸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土, 大地會保護他啊。
小蝸牛哭了起來: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
蝸牛媽媽安慰他: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當誰都無法依靠的時候,隻有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才是真理!
釣竿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會說:好聰明的小孩。錯了,他如果隻要釣竿,那他一條魚也吃不到。因為,他不懂釣魚的技巧,光有魚竿是沒用的,因為釣魚重要的不在釣竿,而在釣技有太多人認為自己擁有了人生道上的釣竿,再也無懼於路上的風雨,如此,難免會跌倒於泥濘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為隻要有釣竿就有吃不完的魚,像職員看老板,以為隻要坐在辦公室,就有滾進的財源。
河邊的蘋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邊聚攏著一幫虔誠的弟子。這一天,他囑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擔柴回來。弟子們匆匆行至離山不遠的河邊,人人目瞪口呆。隻見洪水從山上奔瀉而下,無論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無功而返,弟子們都有些垂頭喪氣,惟獨一個小和尚與師傅坦然相對。師傅問其故,小和尚從懷中掏出一個蘋果,遞給師傅說,過不了河,打不了柴,見河邊有棵蘋果樹,我就順手把樹上惟一的一個蘋果摘來了。後來,這位小和尚成了師傅的衣缽傳人。
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過不了的河。過不了的河掉頭而回,也是一種智慧。但真正的智慧還要在河邊做一件事情:放飛思想的風箏,摘下一個“蘋果”。曆覽古今,抱定這樣一種生活信念的人,最終都實現了人生的突圍和超越。很多人隻盯著奔騰的河水發愁,而看不到河邊的蘋果樹。
成功
貝爾納是法國著名的作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小說和劇本,在法國影劇史上占有特別的地位。有一次,法國一家報紙進行了一次有獎智力競賽,其中有這樣一個題目: 如果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失火了,情況隻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哪一幅? 結果在該報收到的成千上萬回答中,貝爾納的答案獲得了該題的最佳答案。他的回答是:“我搶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
成功的最佳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
洛克菲勒與兒子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孩子生性多疑。有一天父子倆在貯藏室收拾東西,父親讓孩子爬上一個高高的架子,孩子說: “我上去了,您把梯子抽走,我就下不來了。”
父親說:“放心吧,兒子,相信我。”孩子爬上去,洛克菲勒把梯子抽走了。
兒子說:“您為什麼騙我?”
父親說:“我要讓你記住,一切要靠自己,不要指望任何承諾。自己跳下來吧。…’
不愧是洛克菲勒的兒子,孩子躊躇再三,閉著眼,流著淚往下一躍,帶著一肚子的委屈、憤懣和仇恨。洛克菲勒張開雙臂把孩子穩穩地接在懷裏。孩子詫異地睜開眼睛。
父親撫摸著兒子溫軟的頭發,柔聲說:“我要讓你記住,這世上如果連父親都不能相信,還能相信誰呢?
獨立和愛的關係,很微妙,也很真實。
牙膏公司
有一家生產牙膏的公司,很受消費者的喜愛,每年的增長率都在10%到20%,可是到了第11年,企業業績開始停滯下來。公司經理召開高級會議,商討對策。會上,總裁許諾,誰能想出解決辦法,重獎10萬元。有位年輕經理站起來,遞給總裁一張字條,總裁
看完,馬上簽了一張10萬元的支票給他。
那張字條上隻寫了一句話:將牙膏管開口擴大1毫米。
消費者每天早晨習慣擠出同樣長度的牙膏,如果開口增大,那麼每天牙膏的消費量也必將大幅度增加。
公司立即改變包裝,第二年,公司的營業額增加了32%。
其實隻要你把心徑增加一毫米,你就會看到生活中任何變化都有它積極的一麵,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拜別老師
清代京城有一位大官,特別會奉承人,一次由於種種原因出外做官,臨走之前,去拜別老師,老師告誡到:“在外邊做官也不容易,一切事必須小心謹慎。”這位大官很自信地說:“我準備了一百頂高帽,逢人便送一個,應該不會有不愉快的事。”老師聽了,大怒道:“我輩都是剛直之人,何必那樣做!”大官忙說:“天下像老師這樣不愛戴高帽的人能有幾個?”老師點點頭說:“你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大官告別老師,出門對人說:“我準備的一百頂高帽,現在剩下九十九頂了。”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厭惡恭維,實際上,我們隻是討厭恭維的方式罷了。因為,人性中有一種接受讚美的虛榮。
將軍與侍者
一天,一位將軍正在用餐,吃到一半時,一個侍者說:“啊,將軍……”
將軍盯著他說:“我在吃飯或講話時,你不應該說話。”侍者默不作聲。幾分鍾後,將軍問侍者:“唔,你剛才想對我說什麼?”
侍者低下頭,說:“晚了,將軍,太晚了。”
“你說什麼晚了?發生了什麼事呢?”
“是的,將軍,已經晚了,您的色拉裏有一條小蟲,您已經把它吃下去了”
失敗的人有兩種:一種是不聽任何人的話,另一種是任何人的話都聽。
學習智慧
有位年輕的國王登基,為了治理好自己的王國,他決心學習天下的智慧。為此他征召國內的智者,命令他們把所有的智慧書搜尋來,供他閱讀學習。5年過去了,智者們辛苦趕回來了,身後的駱駝隊背著5000本智慧寶典。國王一看頭都大了,這麼多書如何去看啊,就命令智者們去精簡濃縮。
5年過去了,智者們求見,身後的駱駝隊背回來500本書,國王仍嫌太多。又是5年時間,智者們帶回來50本巨著。這時的國王已被各種問題搞得更加心煩氣躁,也等待得更不耐煩,還是覺著多。
又過了幾年時間,當智者們把辛辛苦苦濃縮成的一本書進獻到國王麵前時,他早已沒興趣看這本書了,也沒時間去實踐這些智慧了。國內問題叢生,國外敵人不斷入侵,自己也百病纏身,任何智慧可能都解決不了他的問題了。
隻要努力去做,事情就不嫌多,而且就會有收獲。隻要選擇了等,就會什麼也來不及做。
第一份工作
威廉現在是《紐約時報》的一位著名記者。他總津津樂道地述說他是怎樣找到第一份工作的。當時,他緊張兮兮地等在辦公室門外,申請材料已經送進去了。
一會兒門開了,一個小職員出來:
“主任要看您的名片。”
威廉從來就沒有準備過什麼名片,靈機一動,他拿出一副撲克抽出一張黑桃A說:“給他這個。”半小時後,威廉被錄取了,黑桃A真是一張好牌。
機遇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條件。而當機會來臨的時候,我們是否能運用自己聰明的頭腦去把握住呢?
大喊冤屈
有一個罪犯,因作奸犯科,而被法官判處了死刑。罪犯聽到判決後,大聲喊冤,他氣憤地怒吼:“我不服氣!這太不公平了!我從小是個被人遺棄的孤兒,在貧民窟裏長大,老師、同學都瞧不起我,沒有人願意接納我,才逼得我走上絕路!老天太不公平了,我不服氣!我死不瞑目!”
法官聽了,要罪犯靜下來,並抬起頭來看著他;法官以平靜的口吻說:“我也是個孤兒,我小時候也是在貧民窟中長大的!”
有人在逆境中倒下,有人在逆境中奮起。成為什麼樣的人,關鍵在於自己選擇什麼樣的道路,確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