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與“字”有何區別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說文解字》是我國語言學史上的重要巨著,也是一部重要的字典。它為什麼要命名為《說文解字》?“文”和“字”有什麼區別呢?
原來,古代人把獨體的,不可分解的象形字、指事字叫做“文”;合體的,可以分析的形聲字、會意字叫做“字”。《說文解字·敘》說:“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意思是說,倉頡在開始造文字時,大都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畫出它們的圖形,所以叫做“文”。後來,形旁聲旁互相結合,出現的形聲字、會意字就叫做“字”。“文”是事物的本象,“字”是由文孳生出來而逐漸增多的。換句話說,依類象形,即獨體,即“文”;形聲相益,即合體,即“字”。這裏便明確指出了“文”和“字”的區別,也說明了《說文解字》命名的緣由。
“文字”連用始見於秦始皇琅琊台刻石:“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文字”,在現代漢語中,一義為記錄語言的符號,如漢字、拉丁字母等。一義為語言的書寫形式,如漢文、英文等。另有一義即指文章,多指形式方麵,如說“文字清通”,意即文章清新流暢。
“第一”雅稱有哪些
桂冠古希臘常用月桂樹葉編織成的帽子授予傑出的詩人或競技比賽的優勝者,象征光榮。後借“桂冠”代替第一。
鼇頭鼇頭指古時宮殿門前台階上的鼇魚浮雕。古代科舉進士發榜時,狀元(進士第一名)站此迎榜。“獨占鼇頭”意為占據“第一”。
問鼎鼎是古代國家政權的象征。敢於“問鼎”者,說明力量很強大,有能力掌管大事,即“第一者”。
榜首古代科舉考試後,列名張榜,“榜首”即列於全榜之上的第一名。
奪魁“魁”指為首者,“奪魁”就是“奪取第一”。
執牛耳古代諸侯訂立盟約時,立盟者要親手宰割牛耳取血,讓每人嚐一口血。後來便以“執牛耳”象征在某一方麵居領導地位,意為“第一”。
甲骨文是怎樣被發現的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有一天,國子監祭酒(國子監為國家最高學府,祭酒相當於今大學校長)王懿榮患瘧疾,請醫生來看病,醫生為他開的處方中有“龍骨”藥一味。王懿榮待抓藥的人回來後,拿起龍骨觀看,忽然發現“龍骨”上麵有一些刀刻的痕跡,再仔細觀察,這些刀痕繪形意味濃厚,但又不是圖畫。經過初步思索、分析,他認為這些痕跡,可能是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字。
王懿榮是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的專家,他馬上派人去把藥店的“龍骨”全部買回來,經過細心研究,終於發現,這些“龍骨”全是些龜甲和獸甲,甲骨上的文字是在原始圖案和符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而這些文字大多為“卜辭”,是商朝奴隸主貴族向他們的祖先或鬼神占卜或祭禮的記錄。後人把這些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就這樣被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