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點符號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中國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古人寫文章一氣到底,沒有停頓。讀的人可就吃力了,甚至還會產生誤解。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可看出標點符號的重要,某校籃球比賽結束,裁判在黑板上宣布:“我校籃球比賽已經結束初二(1)班打敗了初一(2)班奪得了冠軍。”結果,兩個班都說自己是冠軍,初二(1)班同學說黑板上明明寫著“初二(1)班打敗了初一(2)班,奪得了冠軍”。初一(2)班同學說,不對,黑板上寫的是“初二(1)班打敗了,初一(2)班奪得了冠軍”。你看,不用標點符號,引出多大麻煩?
讀錯了還是小事,如果翻譯外國著作那就更加麻煩。清朝末年的文學家、翻譯家林琴南老先生就鬧過不少笑話。林琴南不懂外語,卻用文言文翻譯過150多種外國小說。他翻譯時苦惱的倒不是自己不懂外語,而是中國沒有一套統一的標點符號。特別是外國小說中的省略號,弄得他束手無策,隻得在省略號的地方寫上“此語未完”四個字應付一下。
古人也明顯地感覺到沒有標點符號的文章實在難讀,漢朝人便發明了“句讀”符號,語義完整的一小段為“句”,用“。”表示;句中語義未完,語氣可以停頓的地方為“讀”,用“、”表示。這樣,文章讀起來就比較方便了。宋朝人開始改用“,”“。”表示句讀。明朝人又進一步發明了人名號和地名號。有了這些符號便可以避免誤讀,但用於文章的表達還是遠遠不夠的。
1919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在以上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規定了12種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布全國。解放以後,出版總署進一步總結了標點符號的用法規律,於1951年9月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政務院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從此,標點符號趨於完善,有了統一的用法。
“您”和“她”是如何演變的
“您”在現代漢語中作為第二人稱的敬詞。不過,在古時候,“您”隻是一般的稱呼,並沒有特別尊敬的意思。
也有人認為“您”是從“恁”字演變而來的。“恁”在古時候是個常用的字,是“這樣”、“如此”的意思,有時候也被人借來用作第二人稱代詞。但是,並沒有明顯的敬意。南宋戲文《張協狀元》裏說:“有些錢,怎知奴便湊來助恁。”可見,用“恁”稱“您”,由來已久。
“恁”和“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並存的,“恁”可以表示多數,明朝文學家徐文長就說過“你每(們)二字呼為恁”這樣的話。“您”也可以表示多數,《五代史評話》中說:“您孩兒們識個什麼!”後來,人們終於舍棄了“恁”而專用“您”字。現代漢語中“您”不能再加上“們”合成“您們”來表示多數,就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到了“您”由表多數轉向表單數,專用於“你”的意思時,就表示尊敬。近十幾年來,有些書上出現了“您們”的用法,不過,在口頭上卻不這樣用,人們仍習慣用“您幾位”來表示對不止一人的尊稱。商店裏營業員常說:“您二位想買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