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根紅線貫穿著”的由來
同學們在分析課文或歸納中心思想時,常常會引用“像一根紅線貫穿著”這樣的話。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1776年英國海軍部頒發了一條命令:凡是軍艦上用的繩索,製作時必須撚進一根紅線,貫穿始終。這樣,隻要看到帶紅線的繩索,就知道是海軍用的。所以,水兵們形容某件事情的線索,常說:“像一根紅線貫穿著一樣。”
德國詩人歌德(1749~1832年)使這句成語從英國走向世界。1809年,他在《親和力》一書中寫道:“英國皇家艦隊的所有纜繩,從最粗的大索到最細的小繩,都擰進去一條紅線,貫穿始終。要去掉這根紅線,除非把繩子拆開。所以,任意截其一段,單憑紅線便能斷定它是屬於聯合王國海軍的繩索。同樣道理,也有一條同情和眷念的紅線貫穿於奧蒂裏亞的日記中,這條紅線將一切聚於一體,對整個作品至關重要。”歌德把這個成語用於評論文學作品,豐富了它的內涵。從此,這句成語便流傳開來,表示貫穿於某個作品或某種行為始終的主導思想。革命導師列寧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多次引用過這句成語。
“一問三不知”是什麼意思
“一問三不知”,這是流傳很久的一句俗語,但“三不知”究竟為何“三”不知,卻未必為大家所知。
明代學者姚福所著《青溪暇筆》說:“三不知”一語,源自《左傳》。查《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的記載是這樣的:晉荀瑤帶領大軍伐鄭,當時荀父子認為對敵情不了解,不可輕進。他說道:“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據此可知,“三不知”一語,意思是對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情況都不了解。故曰“三不知”。但現在已把“三不知”泛指事事不知。
你讀過中國最早的民歌嗎
中國古代最早的民歌是《擊壤歌》。相傳唐堯時有老人擊壤而歌,詞雲:
吾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
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其大意是:我每天太陽一出就開始勞作,太陽落山才回家休息。自己動手鑿井而得到水飲,自己動手耕作而得到飯吃。帝王對我又能怎麼樣呢?這首民歌,文字簡樸,明白曉暢,抒發了勞動者的自豪之情。
此書見於《群書治要》卷十一引《帝王世紀》。最早見於《論衡·藝增》,文字略有不同。
香港人最喜歡哪10首唐詩
香港獲益出版公司1992年推出一項有益的文化活動:由港人推舉最喜愛的10首唐詩。結果是孟郊的《遊子吟》得票最多,列為榜首,其餘幾首依次為杜牧《清明》、李白《靜夜思》、王之渙《登鸛雀樓》、李商隱《登樂遊原》、孟浩然《春曉》、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李紳《憫農》、李白《早發白帝城》、賀知章《回鄉偶書》。這10首詩中計有五古一首、五律一首,其餘都是情意真切,通俗易誦,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盛傳不衰的佳作。換句話說,這些詩都在民間流傳很廣,因為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所以才能夠中選。同時這10首詩多以思鄉、懷人為主,這也反映出了港人的一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