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種種
大作——對人家作品的尊稱。
拙作——作者對自己作品的謙稱。
舊作——與新作相反,指從前(舊日)寫就的作品,並非指內容陳舊之作。
處女作——作者第一次發表的作品。
遺作(遺著)——作者亡故之後遺留下來(發表或尚未發表)的作品。
力作——作者嘔心瀝血、精心撰寫的作品。
代表作——指若幹篇標誌作者創造思想、藝術水平高峰的作品。
平庸之作——質量平平,毫無新意之作。
成名作——作者以此一舉成名的作品(例如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中篇小說《羊脂球》)。
佳作——優秀的作品。
續作(續篇)——作者本人或別人為之續寫的部分。
原作——據以翻譯、改編的原有作品。
“春”在古代詩詞中有哪些含義
人們常把春與人的青春聯係起來,如以“春花”來喻少年,進而表示男女愛戀相思之意;“詩中傳意緒,花裏見春情”都是吟詠愛戀之情的佳句。但是世事無常,現實生活中青年男女的愛戀之情往往不能盡如人意,那麼情愛、相思便成了哀怨、苦戀。李商隱在寫幽居女子不幸時,用“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來表達她深感過去的相思都已成為痛苦的失望和悲傷。毛錫文的《醉花間》更是一首傷春名作了。“休相問,休相問。相問還添恨。春水池塘生。還相趁。”白居易的“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長恨歌》),則寫出了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極度思念之情。
人們常常借助“春”景來抒發朋友、親人間的離別之愁。王維“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寫與朋友別後的懷念之苦,一往情深。杜甫因有“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後世常以“春樹暮雲”比喻朋友間的思念之情。而孟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則是以春來寫母愛之情的。以“春”抒寫亡國之悲的莫過於李煜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由皇帝降到囚徒,看到春花秋月,追憶往事,怎能不愁如東流春水呢?
當然,“春”的意象給人的並不都是愁苦感傷和悲哀,它也能抒發詩人的閑適之情和欣悅之感。唐王駕《雨晴》“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寫的是雨後花殘的景色;至於朱熹“等閑識得春風麵,萬紫千紅總是春”概括而傳神地寫出了春滿人間的景況。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不僅呈現出一派初春的景色,而且對仗工整自然。這些都是描繪春景的佳句。
“陽春白雪”確切的意思是什麼
《陽春白雪》本是傳說中的古代歌曲。現存有琵琶和琴曲兩種形式的《陽春白雪》。琵琶曲《陽春白雪》亦名《陽春古曲》,簡稱《陽春》,是一首廣泛流傳的琵琶名曲,是由68板小曲集成的套曲。
宋玉在《對楚王問》中提到過:“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裏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是其曲彌高,其和者彌寡……。”意思是:演奏《下裏巴人》時,有很多人都可以聽得懂,而演奏《陽春白雪》時,卻隻有少數人可以欣賞了。後來,人們就用“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來分別指代高雅的、不易被大眾接受的藝術作品與淺俗的、為大眾普遍接受的作品了。
南宋時期,一個叫趙聞禮的學者編了一部詞的集子,就叫《陽春白雪》。因為入選的標準很高,而且以典雅為宗,所以取“陽春”的“萬物知春、和風淡蕩”的意思,和“白雪”的“凜然高潔,雪竹琳琅”的意思,稱其為《陽春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