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3 / 3)

氧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氣焊需要純氧,用氧氣和乙炔(一種可燃氣體)形成的“氧炔焰”溫度可達3000℃,那真是削鐵如泥,可以順利地切割厚鋼板。煉鋼也要用純氧,在煉鋼爐頂吹氧,鐵水裏過多的碳可以燒掉,生鐵就能煉成鋼,過多的矽燒成二氧化矽,進入爐渣裏除去,鋼水就變得更加純淨,鋼的質量就能提高。

除了普通的氧氣外,還有一種“臭氧”(臭讀成xiù,它的分子是由三個氧原子構成的,氣體臭氧呈天藍色,具有特殊的氣味,有很強的殺菌力,醫院和研究所的無菌室常用它來滅菌消毒。臭氧不穩定,容易自發地轉化為氧。

大氣中的最主要成員

地球上白天的最高溫度和夜晚的最低溫度相差不大,就連夏季的最高氣溫和冬季的最低氣溫相差也不會超過80℃。月球就不同了,在赤道處中午為127℃,晚上最低可達零下183℃,溫差竟有310℃!為什麼地球和月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主要是在地球上有一層厚厚的大氣包圍著,調節著氣溫,而月球上卻基本上沒有大氣。

大氣裏最多的不是氧而是氮,氮氣約占大氣總體積的78%,它無色無味,在常溫下比較穩定,不愛和別的物質化合;隻是到了高溫時,它才活潑起來:在閃電中,氮和氧能化合成氧化氮,溶解在雨水裏就是很稀的硝酸,然後隨著雨水傾瀉到大地上。

大家都知道,氮、磷、鉀是植物生長的三要素,硝酸就是很好的氮肥,雷雨一年帶給大地的氮,約等於四億噸化肥。二十世紀初,德國化學家哈柏研究成功了用氮氣和氫氣直接合成氨的方法,開始在工廠裏生產氮肥。氨溶於水形成氨水,是速效氮肥;被硫酸吸收後就成為硫酸銨,用鹽酸吸收可做成氯化銨,這些都是常用的化肥。氨氧化後還可以製成硝酸,硝酸是含氮化合物中最重要的一員,它是製造炸藥、染料和塑料的原料,高濃度的硝酸會發出棕紅色的煙氣,叫做發煙硝酸,是火箭發射劑的燃料添加劑,當點燃火箭時,它受熱分解出充足的氧,供火箭燃料劇烈燃燒之用。

在人體內,氮也是重要的一員。人的身體主要由血液、骨骼、內髒和肌肉組成,而肌肉、血液和內髒裏的蛋白質就是氮的化合物。人通過飲食攝取動植物的蛋白質,把它們消化後重新合成人體的蛋白質,充實到血液、肌肉和髒器裏。可以認為,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它是由氮、氫、氧、碳等元素構成的。沒有氮,氫、氧和碳隻能合成水和糖類,而水和糖類是不能組成人的肌膚、毛發和血液的。可見,氮是蛋白質的基礎,也是生命的基礎。

手掌裏能熔化的金屬

一塊銀白色的金屬放在你的手心裏,當你剛想仔細端詳一下的時候,它就熔化了,象水銀一樣流動起來,你隻得象托住一顆大水珠似地小心托住它。它就是金屬镓。

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朗發現它時,為了紀念自己的祖國,以法國古時候的名字——家裏亞命名它,簡稱镓。

镓的熔點隻有298℃,低於人的體溫,所以在手心裏會熔化;然而镓的沸點卻高達2403℃,這一特點被人們用來製作高溫溫度計。因為汞的沸點是357℃,水銀溫度計一般做到350℃,當然也有400℃以上的,但很容易因熱產生氣泡,影響準確度,而用石英管做的镓溫度計,可以測量1500℃的高溫,稱得上是直接讀數溫度計的冠軍。

由於镓的熔點低,可做易熔合金,用在消火栓上做堵頭,一旦起火,溫度升高,堵頭熔化,水能自動噴出滅火,消防人員可以很快找到它,消火栓口也受到水的降溫保護,不會被燒毀。

比镓晚發現十五年的銫,其熔點比镓還低,隻有285℃;但是誰也不敢把它放在手心裏,因為它太活潑了,在空氣中會自燃,在水中能爆炸,要是擱在手心裏,還不把肉皮燒焦了?!人們隻能將它放在煤油裏。煤油那麼愛著火,不危險麼?不,因為煤油隔絕了空氣和水,銫就不會燃燒,更不會爆炸了。

由於銫能與水激烈反應,所以已被用來做電子管裏的幹燥劑。極少量的銫在真空管裏吸幹淨微量的水蒸氣,能大大提高真空度,延長電子管的壽命。光線照到金屬銫上,它就能釋放出一束電子,科學家利用銫的這個特性,做成了光電管。光電管是這樣一種器件,當受光照射時,它就有電流通過,這個電信號可用於自動控製。當你走近北京飯店的大門時,門自動開了,你進去之後,門又自動關了,這就是光電管在指揮著自動門的開閉。

近年來,銫又擔負了新的重任,做時間的計量標準,叫做“銫原子束時間頻率基準器”。這是當前世界上最準確而又最穩定的時間頻率計量基準,準確到十萬億分之一,三十萬年都差不了一秒鍾。這對於天文測量、航天飛行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在這些領域裏,時間常常是以微秒(百萬分之一秒)為單位的呀!

能拉成細絲的金屬

“真金不怕火煉”,這是句俗話。實際上,純金加熱到1063℃也會熔化的。然而,它多次熔化後,並不改變性質,金還是金,完整無損,這大概就是不怕火的真意吧!金的另一個特點是軟,純金可以用手指甲劃出印來,它有極好的延展性,一兩金子可以打成兩張雙人床那麼大的金箔,這樣薄的金箔是綠色半透明的;而一克金子可以拉成萬米金絲。由於金有特別好的導電性,又永不生鏽,電子工業上常用它做集成電路的接點和導線,在顯微鏡下加以焊接。

金是很貴的。在地殼裏,金的含量並不太少,自然界的砂金又大都是純金,為什麼金子還會這樣貴?是的,金在地殼中不算稀少,甚至比許多稀有元素還多得多;然而,它太分散了,幾千年以來,人類主要利用金子比重大這個特點,進行砂裏淘金,一兩砂金得有七八十萬顆金粉,天然砂金的細小和分散是人們想象不到的,這幾十萬顆金粉是靠淘洗許多噸河沙才能得到的。這對機械化淘金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何況,古代人一直用手工淘金,那要付出多大的勞動啊!有史以來,人類不知煉出了多少億噸鋼鐵,然而,黃金的累計產量僅有九萬七千多噸,這就可以想見采金的難度了。由於金不會因生鏽而被消耗掉,所以,九萬多噸黃金,除了做成科學儀器、電器和首飾以外,絕大部分都鎖在各國銀行的金庫裏呢!

金的化學性質穩定,所以特別耐腐蝕,燦爛的金光奪目而持久。為此,人們喜歡用金做成筆尖,做成首飾,把金鍍在表殼上,眼鏡架上,煙盒上;用華美的金色外表裝飾一新。

金雖然穩定,耐腐蝕,但能溶解黃金的液體也不少呢!

王水是其中之一,它是用一份硝酸加三份鹽酸混合而成的,鹽酸有“絡合”的能力;硝酸具有氧化能力。這兩種能力聯合起來,就能溶解黃金。金子溶於王水後,生成一種新的化合物,叫做氫金氯絡酸,它是一種金黃色的晶體,象細針一樣纖巧美麗。

另一種能溶解黃金的是氰化鈉溶液。氰化鈉是劇毒品,但它的溶液有很強的“絡合”能力,所以也能溶解黃金。另外,硒酸和硫酸的混合酸,硝酸鈉和火堿的高溫熔融液也能溶解黃金。

有了溶解黃金的液體,使人們在煉金和回收廢棄的含金物質時,都增添了有力的手段。

能抓氣體的金屬

氣體能溶解在固體裏嗎?能!有許多氣體,的確能溶解在固體裏。

就拿氫氣來說吧,它能大量溶解在金屬鈀中。鈀,是銀白色的金屬,它的化學性質很穩定,在空氣中不會被氧化,然而,它是抓氣體的能手。據試驗,在常溫下,鈀片能吸收比它的體積大700倍的氫氣!它的外表隨著也改變了:體積顯著膨脹,變脆,並且布滿了裂紋。如果把鈀搗成細粉,隨著它的表麵麵積的增大,溶解氣體的本領也不斷增大。據測定,鈀粉在常溫下,可吸收比自己體積大850倍的氫氣。

氫氣,為什麼能溶解在鈀中呢?據人們用X射線進行研究後發現,當氫氣溶解到鈀中以後,鈀的晶格就脹大了;當鈀中的氫氣濃度大到某一程度,鈀的晶格會轉變成另一種更疏鬆的形式。

鈀不僅能吸收氫氣,而且能吸收氧氣、氮氣、乙烯等許多氣體。除了鈀以外,鉑也是一個抓氣體的能手。據測定,粉末狀的鉑在常溫下,溶解氫氣的本領雖然比鈀差一些,但是溶解氧氣的本領比鈀好。

鈀和鉑的這一奇妙的性質,在化學工業上可作為催化劑。例如,在鈀的催化下,可以使液態的油脂加氫變成固態;可使不飽和的烯、炔類化合物,加氫後變成飽和的烷類化合物;可使不飽的醛、酮、酸,變成相應的飽和有機化合物。鉑,也可作催化劑,譬如:氫氣與氧氣混合在一起,在平常的溫度下,就是相處幾萬年,也不會化合,可是,隻要倒進一點鉑粉到這種氫、氧混合氣體中,立刻會發生爆炸——氫氣與氧氣猛烈地化合成了水,可是,鉑依然是鉑,沒有一點變化。

目前,雖然還沒有徹底弄清楚鈀與鉑的催化原理,但是,人們認為,這與它們能大量溶解氣體的性質有關的:因為在溶解了大量的氣體之後,等於把氣體濃縮到鈀(或鉑)中,增加了氣體分子相互碰撞、進行化學反應的機會。

而當一些氣體分子發生了化學反應,放出部分熱量,使溫度升高,這又反過來大大促進了其它氣體分子進行化學反應。

不容易生鏽的鋁

鋁並不是不會生鏽,而是生了鏽以後不會像鐵一樣繼續“鏽”下去,直到全部“鏽”完為止。

鋁遇到空氣後,與空氣中的氧發生化學反應,生成一層氧化鋁,這就是“鋁鏽”。鋁鏽緊緊地貼在鋁鍋的表麵,使內層的鋁和外界的空氣隔絕開來,這樣,鋁就不會繼續生鏽了。所以,鋁的表麵看上去總是灰蒙蒙的,其實正是這層灰蒙蒙的鋁鏽才使鋁不容易生鏽的。

為了防止鋁生鏽,應該保護好這層氧化鋁薄膜,不要讓它接觸酸或堿。因為氧化鋁與酸、堿反應生成的化合物會脫落,使內層的鋁暴露在空氣裏。所以,根據這個道理,最好不要把菜肴較長時間盛放在鋁製的器具裏,因為菜肴中往往含有酸堿的成分。另外,千萬不要因為鋁鍋不光亮而用砂子去擦,這樣會把氧化鋁擦掉,起不到保護作用了。

臉色發暗的銅

銅鍋有著一副紫色的、莊嚴的臉膛,因為它是用紫銅做的。不過,新的紫銅鍋隻消熬過一次粥,臉上立即蒙上一層暗晦的麵紗。銅壺、銅鎖、銅徽章等,日子長了,也都披上一件黑罩衣。為什麼它們的表麵都要發暗呢?

這是因為銅發生了化學變化。銅起初與空氣中的氧氣化合,變成氧化亞銅。氧化亞銅是紅色有毒的,輪船的船底常常漆紅色,那油漆裏便有少量氧化亞銅,可以防止一些寄生動植物生長在船底。在高溫時,氧化亞銅會很快地繼續與氧氣化合,變成了氧化銅。氧化鋼是黑色的,所以銅器表麵也都發暗了。

銅的這層鏽——氧化銅,比鐵鏽強多啦,因為它能象一層漆一樣,緊貼在銅的表麵,保護著裏頭的銅。

銅器放久了,表麵就發黑。人們常用“擦銅粉”來擦亮銅器。“擦銅粉”大多是滑石粉、剛玉沙粉、鐵丹(氧化鐵)、矽藻土以及石蠟與油脂的混合物,主要是借機械磨擦作用來擦掉氧化銅。

還有一種“擦鋼水”,它比擦銅粉強:人們用棉花蘸點擦銅水,稍為一擦,銅器立即變成亮閃閃的了。

這也是一場化學反應。一聞這種擦銅水就明白了,它很臭,是氨水(俗稱阿摩尼亞水)。氨水能夠溶解氧化銅,變成深藍色的銅氨絡合物,怪不得隻要稍稍花點力氣,就可以把銅器擦得很亮。同時,銅氨絡合物卻使蘸擦鋼水用的棉花變成藍色了。

“皮膚”易破損的金屬——鐵

鐵,是一種容易生鏽的金屬。博物館裏陳列的古代鐵器,幾乎沒有一個不是鐵鏽斑斑的;切菜刀幾個月不用,就會滿身是鏽。每年,世界上有幾千萬噸的鋼鐵變成了鐵鏽。

鐵容易生鏽,除了由於它的化學性質活潑以外,同時與外界條件也極有關係。水分是使鐵生鏽的條件之一。化學家們證明:鐵放在絕對無水的空氣中,幾年也不生鏽。然而,光有水也不會使鐵生鏽。如果把一塊鐵放在煮沸的、密閉的蒸餾水瓶裏,鐵也不會生鏽。原來,隻有當氧氣與水同時作用時,才會使鐵生鏽。除此之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溶在水裏,也能使鐵生鏽。鐵鏽的成分很複雜,主要是氧化鐵、氫氧化鐵與堿式碳酸鐵等。

鐵鏽又鬆又軟,像塊海綿,一塊鐵完全生鏽後,體積可脹大8倍。海綿狀的鐵鏽特別容易吸收水分,這樣就使鐵爛得更快了。

還有不少因素也使鐵容易生鏽,如水中有鹽,鐵製品表麵不幹淨、粗糙,鐵中含有碳等雜質。

人們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保護鋼鐵。最普通的防鏽辦法,是給鐵穿“衣服”——在鐵的表麵塗上油漆或者鍍上別的不容易生鏽的金屬。例如,小轎車穿著一身閃閃發亮的噴漆;暖氣管上塗著鋁漆;做罐頭用的馬口鐵鍍了一層錫;白鐵皮表麵鍍了一層鋅。

更徹底的辦法,是給鐵注射“強心針”——加入其他金屬,製成不鏽合金。大名鼎鼎的不鏽鋼,就是在鋼中加入一點鎳和鉻後製成的合金。

生活在水中的白磷

在火柴匣的兩側,住著一種化學物質——“紅磷”,或稱“赤磷”。紅磷有一個兄弟,叫白磷,或叫黃磷。它們倆都是磷,可以變來變去:把白磷放在隔絕空氣的密閉器中,加熱到260℃,就會全部變成紅磷;相反的,如果把紅磷加熱到很高的溫度,它就會變成蒸氣,迅速冷凝成白磷。

白磷,軟綿綿的,用小刀都能切,看樣子性格挺柔和。事實上,白磷非常活潑,放在空氣裏,它都會自燃起來,放出一股濃煙——五氧化二磷,所以平常總是把它浸在水裏。

紅磷比白磷老實得多啦,它不會自燃。要想點燃它,那也得加熱到100℃以上。

“舍己救人”的鋅

皮鞋的後跟是最容易磨損的,於是有人想到在後跟上釘了一塊“鞋碼”。這樣“鞋碼”就作了後跟的替死鬼,等鞋碼磨損不能再用時,可以重新換上,於是皮鞋的壽命就大大延長了。

有趣的是,在金屬的防蝕措施中,有時也使用類似釘鞋碼這類玩意。比如江河中的閘門、鋼殼海輪、鍋爐等,因為經常與水接觸,腐蝕的速度相當驚人,可是隻要在閘門、船身、鍋爐上釘上幾塊鋅板,說來也奇怪,腐蝕就會轉移到鋅板上,使閘門、船身、鍋爐的腐蝕顯著減慢。當鋅板被腐蝕後,可換上新的鋅板,使閘門、船身能夠延年益壽。

鋅板究竟使用了什麼法術,竟能使腐蝕這個“惡魔”放棄了閘門,而專門來對付自己呢?

鋼鐵和其他各種金屬容易被腐蝕,並不是鋼鐵或其他金屬的本性如此,而是因為鋼鐵或其他金屬不純所引起的。也就是說,這是雜質在裏麵搗的鬼。即使象鐵這樣容易遭到腐蝕的金屬,如果將它提煉得十分純淨,也具有很強的抗蝕能力。遺憾的是,通常使用的金屬器材,都難免含有許多雜質——主要是其他各種金屬。

為什麼一種金屬中夾雜有其他金屬時,腐蝕就會大大加速呢?原來各種金屬的電勢是有高低的,當兩種不同的金屬連在一起放在電解質溶液中時,兩種金屬就會組成一個小小的化學電池——原電池。電勢較高的金屬作為正電極,而電熱較低的金屬作為負電極。作負極的金屬不斷溶解到水中,並放出電子交給正極,因而有電流產生。由於作負極的金屬不斷溶解到水中去,結果就慢慢被腐蝕掉了,這個過程就是通常所說的金屬電化腐蝕。

聰明的讀者看到這裏,也許已經注意到,在整個電化腐蝕中,真正遭到腐蝕的,其實隻有作為負極的金屬,而作正極的金屬是並不被腐蝕的。不過,在一件金屬器材中,不論作為負極的主要金屬還是雜質,既然它們在一起,當它們遭到腐蝕時,對整個金屬器材來說,都是腐蝕。

可是在閘門、船身等易於遭到電化腐蝕而又不宜用其他方法防蝕的金屬上,釘上幾塊鋅板以後,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因為鋅的電勢比鐵、鎳、錫、鉛、銅、銀、金等都低,因此當閘門或船身上釘了鋅板後,閘門與船身上的各種金屬就不再彼此組成原電池,而是爭先恐後地都和電勢更低的鋅組成原電池,這時鋅是負極,而鐵和其他各種雜質金屬都成了正極。前麵說過,原電池中隻有作負極的金屬遭到腐蝕,這樣一來,鐵和其他的雜質就在鋅板的“自我犧牲”下保全下來,閘門自然也就變得長壽了。

自相矛盾的鋼

當你走到車床、刨床或銑床旁邊時,可以看到用鋼作的刀具在對鋼料進行切削加工。而且真是“削鋼如泥”一般,不一會,就把鋼料加工成所需要的零件了。

表麵上看來,兩個都是鋼。為什麼用鋼做的刀具能夠切削鋼料呢?

原來它們是有差別的。做刀具的鋼,隻要比被加工的鋼料硬度高,就能進行切削。一般做工具用的鋼,含碳量比較高(大約是06~14%),而且經過了熱處理,使它變得更硬,不易磨損。但是在切削速度很高的情況下,往往會因摩擦產生高溫;而高碳鋼在高溫下就不夠硬了,因此用於高速切削的刀具,必須用高速鋼(俗稱鋒鋼)來做。高速鋼是一種合金工具鋼,它主要含有鎢、鉻、釩等合金元素,就是在高溫下(600℃以下),仍然十分堅硬。但是在更高的溫度下(大於600℃),高速鋼的硬度也顯著下降,不能使用了。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采用硬質合金。通常用的硬質合金是由鈷、鎢、鉻和碳等元素組成的。它已經不是鋼了,因為其中含鐵量很少,而且鐵被看作無用的雜質。

遇水爆炸的金屬

我們認識的金屬,少說也有二三十種。其中象銅、鐵、錫、鉛、鋅、鋁等,幾乎天天都要和它們打交道。

也許在你的印象裏,金屬都是不怕水的。可不是嗎?把一塊鐵或者銅丟進一盆水裏,什麼事情也不會發生。

你也許不會想到,世界上竟然會有這樣一些金屬,它們是碰不得水的,如果讓它們遇上了水,立刻就會引起一場火災和爆炸。鋰、鉀、鈉等,就是這樣的金屬。

比如你把一小塊金屬鉀投進一杯水裏,你會看到,在金屬鉀的周圍立刻會連續不斷地放出許多氣泡來,好象這不是一塊實心的金屬,而是一個壓縮空氣的出氣口似的。原來這是鉀正在推開水中的氫離子——水分子是由一個氫離子和一個氫氧離子結合而成的,硬將自己代替氫離子而與氫氧離子“結合”,變成氫氧化鉀。氫離子無可奈何,隻好變成氫原子,再一對對結合起來成為氫氣,從水中逃出來。由於鉀和水作用時產生的熱量,超過了氫氣的燃點,於是氫氣就被點燃了。而氫氣與空氣混合後,燃燒時是會爆炸的。這就是為什麼鉀和水作用時會閃出火光和有爆炸聲的緣故。

空氣中也有水——水蒸汽,為了不讓這些淘氣的家夥調皮搗蛋,人們隻好將這些金屬泡在煤油或汽油中。

你可以用手拿一塊鐵、一條銅線,但千萬不要用手去拿鋰、鉀、鈉。你的手上多少有點水,一旦和它們接觸,就會發生劇烈的化學變化,變化過程中放出的熱很多,會把你的手灼傷的!那麼怎麼拿呢?可用鑷子去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