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管理自己,潤滑性格4
控製住情緒,就控製了世界
在哈佛情商課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掌控自我,掌控自我情緒是種重要的能力,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誌。人是有理性的人,而非依賴感情行事。沒有自製力的人終將一無所成,他會因為抵製不了一點小刺激和小誘惑而深陷其中。
聰明的間諜
有一個間諜,被敵軍捉住了,他立刻裝聾作啞,任憑對方用怎樣的方法誘問他,他都絕不為威脅、誘騙的話語所動。等到最後,審問的人故意和氣地對他說:“好吧,看起來我從你這裏問不出任何東西,你可以走了。”
你認為這個間諜會立刻轉身走開嗎?
不會的!
要是他真這樣做,他就會當場被識破他的聾啞是假裝的。這個聰明的間諜依舊毫無知覺似的呆立著不動,仿佛完全不曾聽見那個審問者的話。
審問者是想以釋放他使他麻痹,來觀察他的聾啞是否真實,因為一個人在獲得自由的時候,常常會精神放鬆。但那個間諜聽了依然毫無動靜,仿佛審問還在進行,就不得不使審問者也相信他確實是個聾啞人了,隻好說:“這個人如果不是聾啞的殘廢者,那一定是個瘋子了!放他出去吧!”就這樣,間諜的生命保存下來了。
很多人都驚歎於這個間諜的聰明。其實,與其說這個間諜聰明絕頂,還不如說是他超凡的情緒自控力在關鍵時刻拯救了他的生命,換回了他的自由。
情緒是人對事物的一種最浮淺、最直觀、最不用腦的情感反應。它往往隻從維護情感主體的自尊和利益出發,不對事物做複雜、深遠和智謀的考慮,這樣的結果,常使自己處在很不利的位置上或為他人所利用。本來,情感離智謀就已距離很遠了(人常常以情害事,為情役使,情令智昏),情緒更是情感最表麵、最浮躁的部分,完全以情緒做事,焉能保持理智?不理智,能夠把握勝算嗎?
但是很多人在工作、學習、待人接物中,卻常常依從情緒的擺布,頭腦一發熱(情緒上來了),什麼蠢事都願意做,什麼蠢事都做得出來。比如,因一句無甚利害的話,有人便可能與人打鬥,甚至拚命(詩人萊蒙托夫、詩人普希金與人決鬥死亡,便是此類情緒所致);又如,有人因別人給他們一點小恩小惠,而心腸頓軟,大犯根本性的錯誤(西楚霸王項羽在鴻門宴上耳軟、心軟,以致放走死敵劉邦,最終痛失天下,便是這種柔弱心腸的情緒所為);還可以舉出很多因情緒的浮躁、簡單、不理智等而犯的過錯,大則失國失天下,小則誤人誤己誤事。事後冷靜下來,自己就會認識到所犯的錯誤。這都是因為情緒的躁動和亢奮,蒙蔽了人的心智。
同時,能夠管理他人情緒的人也是高情商之人,所謂管理他人情緒是指在準確識別他人情緒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情商影響他人的能力。
這當中識別他人情緒是管理他人情緒的首要環節,不能正確認識別人的真正意圖就不能很好地施加影響力。
陳樹屏化解尷尬
清末陳樹屏有急智和快才,善於用幾句話解開化解糾紛。他在江夏任知縣的時候,清朝著名大臣張之洞在湖北做督撫,張之洞與撫軍譚繼詢關係不太好。
一天,陳樹屏在黃鶴樓宴請張、譚二人。賓客裏有人談到江麵寬窄問題,譚繼詢說是五裏三分,張之洞卻故意說是七裏三分,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退讓。
陳樹屏知道,他們是借題發揮,對兩個人這樣鬧很不滿,但是又怕掃了眾人的興,於是靈機一動,從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詞謙遜地說:“江麵上漲就寬到七裏三分,落潮時便是五裏三分。張督撫是指漲潮而言,撫軍大人是指落潮而言,兩位大人都沒有說錯,這有何可爭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