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說推敲
朱湘
推敲這詞語的來源,大家都知道:終於賈島選定了“敲”字,是因為它來得響亮些。
響亮些固然是不錯的;不過,據我看來,還有一層旁的,更重要的理由,那便是,
僧敲月下門
這一句詩的意境,因為一個“敲”字的緣故,豐富了許多。
“僧推月下門”,這不過是一個僧人回寺遲了,在夜月之下推著山門,正要進去廟裏:很平凡的一件事,那值得一個詩人去寫成一句詩呢?……如其這詩人是《水滸》內的海闍黎,他所推的門並不是寺廟的,那或許還有一點小說的興趣。
至於“僧敲月下門”一句詩,我們卻能因之以推測,這僧人確是回寺很遲了,連廟裏的人都以為他今夜是不回來了的,將廟門關了起來;並且,廟宇是最肅靜的地方,已遲的月夜又是最肅靜的時候,忽然來了這一片敲門的聲音,又是一個習靜的人所來發動的:這各種的聯想,它們都是由了“敲”這一個字而引起來的,——文字正是要富於聯想。
“敲”這個字不僅在發音上來得響亮些,它所引起的聯想也是一片敲破寂靜的響亮。
還有一層,“推”字並不能使這句詩在讀者的情緒上引起任何的反應;“敲”字之中則充滿了期待,置讀者於此僧人的當時的地位上,同了他,在已深的月夜,等候著廟門的開放,在一片攪動了他的自尊心的,餘音仍然波動於月景之內的敲門聲裏。
(載1933年3月5日《申報·自由談》)
朱湘致友人書
朱湘
一樵社友:
大著及一封引起我感謝與感動的信都愉快的收到了。我這次脫離清華雖有多處覺著不快,但因此得了許多新交,舊交也因此而愈密,這是令我極其暢快的。
我離校的詳情曾有一信告訴了一多。望你向他函索。恕我不另函了。我離校的原故簡單說一句,是向失望宣戰。這種失望是各方麵的。失望時所作的事在回憶爐中更成了以後失望的燃料。這種精神上的失望,越陷越深。到頭幸有離校這事降臨,使我生活上起了一種變化。不然,我一定要瘋了。我這一二年來很少與人滿意的談過一次話,以致口齒鈍拙,這口鈍不能達意,甚至有時說出些去我心中意思剛剛相反能令我以後懊悔的話。我相信不是先天的,隻是外來勢力逼迫成的。我心中雖知如此,懊悔究竟免不了。於是因懊悔而失望,因失望而更口鈍。一件小事如說話尚且如此,別的可以想見了。
所以清華是我必離的。可是清華又有許多令我不舍之處。這種兩麵為難的心情是最難堪的了。反不如清華一點令人留戀的地方也無倒好些。而我這兩年來竟完全生活於這兩麵為難的情緒之中!你看這種徬徨苦悶灰心是多麼難受!——人生或者也是處於不斷的徬徨之中。至少我曉得一個人是有強處有弱處的。而這弱處恰與強處同源!什麼是善?不過強處作到適宜的適度與範圍而止,不使它流入弱處罷了。我看我如不離清華,不瘋狂則墮落。所以我就決定了。雖然有許多新交如你樣勸我留校,並得了校中的同意,我也隻感謝的領了盛意,而沒留校。關於遊學一層,校中已允明夏用專科生名義或半費派送至美。
說到研究西方文學,我以為有下列各種目的:一,輔助養成一種純粹“文學”的眼光。二,比較的方法。三,本國文學外其它高尚快樂之源泉的發源。這幾種目的誠然須到西方,始能圓滿的達到。並且到西方還可以結交到許多熱誠而眼光遠大(如已去世的Arnold與Saintsbury)的從事文學者。
純粹文學的眼光是很難養成的。就是上麵提到的英文文學批評上兩大將阿氏山氏也都不能稱為有最純粹的文學眼光。據阿氏山氏的著作看來。法國生了一人(山白夫Sainte-Beuve)是批評人最高的人了。將來我倒要仔細讀讀他的書。並以山此百裏、阿諾忒兩人為輔。外有法國其它的大批評者及英國的柯立已(Coleridge 的Biographia Literaria)。我這幾個月來才覺著批評的重要。批評最初一步是討論作品好壞的問題。批評作到最高妙處還是討論好壞這問題。我們看山此百裏說柯立已、歇裏(Shelley)的詩好。而阿諾忒氏對於柯氏一字不提,對於歇氏大有微詞。可見,他們對於米屯(Milton)的爭論也是如此。我在未離清華以前幾個月內旁觀他們這種極有興趣極開心竅的爭執。可惜功課牽絆住。他們的著作清華圖書館不都有。我的經濟又困難,不能皆見。但見到的一部分已使我歎為觀止了。將來見到他們的著作全體以及山白夫氏的著作更不知要快樂到什麼田地。
比較的方法是比較西方文人與東方文人,古代文人與近代文人,此文人與彼文人。比較並非排列先後,如古人治李杜樣。比較隻是想求出各人之長處及短處,各人精神所聚之所在(題材)以及各人的藝術(解釋及體裁)。
不過到美國能不能算是到西方,是一個問題;並且本國文化沒有研究時而去西方能不能得益,又是一個問題。這種種問題使我對於留學一問題起了研究之心。如有所得,當函告請教。
我如今在這麵大學教書。環境很好,省立第一圖書館又在近鄰。所以學生雖不多(大學部八人),也還可以補償。現在正籌劃《李杜詩選》附一四萬言長評——李詩評已定先投中文學號——約暑假左右可以出版。屆時當呈教。
社弟朱湘頓首
(載1947年4月《文藝複興》三卷五期)
詩人梵樂希逝世
戴望舒
據七月二十日蘇黎世轉巴黎電,法國大詩人保祿·梵樂希已於二十日在巴黎逝世。
梵樂希和我們文藝界的關係,不能說是很淺。對於我國文學,梵樂希是一向關心著的。梁宗岱的法譯本《陶淵明集》,盛成的法文小說《我的母親》,都是由他作序而為西歐文藝界所推賞的;此外,雕刻家劉開渠,詩人戴望舒,翻譯家陳占元等,也都做過梵樂希的座上之客。雖則我國梵樂希的作品翻譯得很少,但是他對於我們文藝界一部分的影響,也是不可否認。所以,當這位法國文壇的巨星隕墮的時候,來約略介紹他一下,想來也必為讀者所接受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