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桓,時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十一師第三十一團三營黨代表。
新中國成立後,羅榮桓先後出任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中央軍委副主席、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院長等重要職務。
1955年,羅榮桓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人民,向反革命進行了武裝鬥爭。南昌起義就是黨在這危急關頭,以武裝起義來挽救革命失敗的嚐試。這個起義向全國人民樹立了一麵鮮明的武裝鬥爭的旗幟。接著“八七”黨中央緊急會議,堅決地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決定進行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號召各地農民進行秋收起義。
……
秋收起義開始於1927年9月9口,在“第三次攻打長沙”的口號下,一團從修水出發,取道長壽街,進攻平江;三團由銅鼓取道東門市,企圖在瀏陽與北上的二團會合,圍攻長沙。起義發動後,收編的丘國軒突然叛變。毫無防範的一團二營,在長壽街受到該部的襲擊,被全部打垮。三團在東門市受到優勢敵人的伏擊,傷亡較大。二團占領瀏陽城後,也被敵人包圍,在突圍戰鬥中損失殆盡。在當時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進攻長沙,顯然是一種軍事上的冒險行動,加之沒有廣泛地爭取群眾的配合和戰術上的分兵,致使起義的部隊遭受嚴重挫折。
毛澤東同誌在文家市收集了餘部,決定向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進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這是一個偉大的戰略進攻,部隊從此踏上了毛澤東同誌所指出的正確的道路。南進途中,在蘆溪又受到敵人的伏擊,部隊一共剩下不到1000人,到達江西永新縣境的三灣,便立刻進行整頓。
首先是整頓組織,一個師縮編成一個團,改稱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實際上隻有兩個營共七個連。整編之後,幹部多餘了……毛澤東同誌采取堅決的措施,根據自願,要留則留,要走的就發給5塊錢路費,疏散到農村去。整頓後留下來的是經過戰鬥和艱苦生活考驗的革命者,人雖少,卻精幹得多。
接著,毛澤東同誌開始在部隊中建立黨的各級組織,班有小組,連有支部,各團建立黨委,在連以上各級設置了黨代表。並且成立了黨的“前敵委員會”,毛澤東同誌擔任書記。於是,這支部隊便開始完全處在黨的絕對領導之下。
為了掃清軍隊的一切不良製度和習氣,毛澤東同誌果斷地采取了許多革命的措施。例如,士兵委員會就是這時候產生的。反對舊軍隊的一套帶兵方法,實現政治上的官兵平等,建立新式的帶兵方法,這就需要進行民主改革。士兵委員會就是實現民主的一個組織形式……有了民主,才能提高群眾覺悟,才能建立鞏固的集中……
改善官兵關係的措施,貫徹到各個方麵,也表現在物質待遇的變化上。秋收起義以前,軍官每頓飯都四菜一湯,和士兵的待遇懸殊很大。三灣改編以後,因為鬥爭很艱苦,那時最需要的是官兵艱苦與共,因而待遇改成完全一致,幹部和士兵吃一樣的飯菜,穿一樣的衣服。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改革。它更加密切了官兵關係,對幹部的考驗和改造也起了積極的作用……
南進到達寧岡古城後,毛澤東同誌召集了“古城會議”,總結了秋收起義的經驗教訓,派人與中央及省委聯係,並繼續整頓部隊內部。這時,由於地方黨組織的幫助,還建立了一個後方。
……
打茶陵回井岡山後,毛澤東同誌親手訂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後改為八項注意),將革命軍人如何對待人民群眾,用最具體、最簡要的語言固定下來。多少年來,它一直指導著每一個指戰員的行動。
部隊內部繼續進行著民主改革。各級黨的組織,黨代表製肯定下來了;各級政治部也成立了;士兵委員會更是普遍建立,並起著積極的作用。官兵真正做到同甘共苦。當時連的主要幹部都有馬,但誰也不騎,打仗時用來馱傷兵,平時用來馱病號。部隊的改造需要經過長期的鬥爭。這是因為舊軍隊的一切壞習氣、壞作風,還不斷通過補充的俘虜兵反映出來。同時源源而來的參軍農民,也帶來了自由散漫、保守落後的東西。因此,經常要和這種侵襲作鬥爭。
經過這種經常的、深刻的內部和外部的鬥爭,部隊真正達到了“軍民一致,官兵一致”、政治情緒高漲,極少有開小差的事例。
……
黨始終是軍隊的領導者、組織者和鼓舞者,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革命的軍隊。離開了黨,一切都要失敗……
三灣改編的重要曆史意義,就在於正是從這時開始,確定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奠定了新型的革命軍隊的基礎。後來,就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從政治、思想方麵肅清舊式軍隊的殘餘習氣,更加完整地建立了和形成了革命軍隊的組織、製度和作風。毛澤東同誌的係統的建軍思想,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形式。
摘選自《親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