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 / 2)

周子太極圖

無極而太極

太極在開辟之前。夫開辟之前作何形狀。蓋未可知。以人身之太極。推之是必為太極也太極之前更有無極愈。不可知孔子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未嚐言無極也。然則無極究何如者人之有太極也。由於陰陽交感其未經交感而散於陰陽者無極也。天地渾沌之時。陰陽未分。豈有散於陰陽而待交感之無極乎。不知有後天之陰陽。即有先天之陰陽。開辟以後。後天之陰陽交。而成物之太極。開辟之前。先天之陰陽交而成天之太極。則當先天陰陽之未交其散。而無紀者。即先天之無極也無極二字。(陸)子疑之朱子信而注之特未詳言其理耳。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太極者何也。即渾沌也。例以人身之太極。父生母育之時。有一點靈光明而且赤。與精俱下。以為一身之本在天曰。命在人曰性。所謂不離乎氣。不離乎氣者是也。有主靜之功者。於獨坐時。自能見之。東坡詩雲。

中宵一點落黃庭蓋有見乎此也。人本天地以生天地之。太極當不異此其論動靜與漢張子遠異。子遠雲。一動而生陰陽此雲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蓋有對待之陰陽。有流行之陰陽對待之陰陽由動而生譬如人生男育女非動不能也。流行之陰陽或生於靜或生於動。動靜遞嬗而陰陽不窮。譬如四時之運冬而又春也陰陽之流行即至誠之無息周子明言之欲人從事於至誠也。動而生陽。其理易知靜而生陰。其理難知。今特詳生陰之說靜也者窈冥之謂也。一元之窈冥在戌亥兩會一年之窈冥在戌亥兩月。

一月之窈冥在末後五日。一日之窈冥在末後兩時。此乃天地自然之道。人能順之動。而無動。而陽孕陰之機靜而無靜而陰發陽之用。即謂之動生陰。靜生陽亦無不可。蓋動靜互為其根正周子之說也。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陰陽分乃陰陽自分非分太極為兩儀也。故陰陽雖分太極自在若太極變而為陰陽則太極壞。天地又安得長存乎。以天地言之幹上坤下相隔不相通也。以人身言之。離為心象。取中女陰也。心所藏者性也。

坎為腎象取中男陽也。腎所藏者命也。昔人雲。凡人未生以前。性命合一本為不朽之身一出胞衣而性不見命。命不見性。於是凡而不聖則陰陽之分譬。如夫妻反目不複。同居其家不敗者。未之有也。觀此而下文自然之功用不可少矣。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順布。四時行焉。予觀太極圖。陰陽而心初疑之。其陽動一邊。兩陽夾一陰厥象為離於易離為中女陰也。而今反為陽。其陰靜。一邊兩陰夾一陽厥象為坎於易坎為中男陽也。

而今反為陰即朱子注亦謂火陽水陰。夫太極圖說。所以明易理也。孔子雲陽卦多陰。陰卦多陽乃敢翻孔子係辭之案果何說乎。不知陽變陰合具有功夫。非如男女媾精可不學而能也。火陰水陽乃常理耳。若有主靜之功者。火非尋常之火。其火由坎水生。足以開通脈絡。是為真陽水。非尋常之水。其水由離火生足以降伏熏蒸是為真陰推之木能生火平火以養木。木植火中而質不焦。金能生水煉水以成金。

金沉水底而形不化。火能生土。燥土以培火火居土下而焰不消。此所以顛倒陰陽聖功之水火者也。不然陰本靜也何以靜而無靜陽本動也。何以動而無動乎。至言五行而曰。順布蓋舉時序言之在天為自然之元貞在人為自然之終始非有功夫而有功夫又在下文矣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此二句複說。上文而顛倒。出之初看甚無大意。不知是由博返約功夫孔子所謂一貫者也。天下萬事萬物莫非五行悉數之。不能終也。斂事物而歸五行。初由格致之精。繼由變通之妙。然使五行各居其所。

而畛域終分相生無以資不足相克無以製有餘天地之間生機必息。故必融五行為陰陽。而分者漸歸於合。然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乃指人道而言。若盡人合天則太極是道陰陽尤未盡其妙也。故必使陰陽還為太極於是乎盡性即於是乎立命賢而近於聖宜若可以止矣。噫。詩不雲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太極無質而猶有形終非其究竟也。明太極本無極又加一層功夫天地不能限鬼神不能知散之。則無痕聚之。亦無體萬古以來。微孔子其誰與歸。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太極生天地。天地各有一太極。天地生五行。五行亦各有一太極。五行之太極不惟彼此皆同。並與先天之太極亦無不同太極即天命之性。書曰。惟皇降衷若有恒性。曰恒者明天下蕃衍不齊之數其性無所不同也。此雲五行各具一性何歟曰五行亦有氣質之性。試問五味入藥或溫或涼即各一其性之驗也。非天命之性也。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