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誌”號戰列艦(1 / 1)

“德意誌”號戰列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列強之間又產生了新的矛盾。各列強極力保持現有力量對比,因而導致了大國對海上武裝的限製。由於受到條約的限製,禁止生產新的戰列艦,因而戰列艦的發展比較緩慢,但是,各國也都力圖利用這段時間對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造。然而,無論怎樣努力,有限的噸位畢竟不能滿足武器、防護和速度的綜合要求,因而隻好犧牲艦艇的部分戰術技術性能。這種限製在1929~1934年德國間建造的“德意誌”級袖珍戰列艦上體現尤為明顯。

“德意誌”級戰列艦采用柴油機作為動力,滿載排水量16200噸,航速26節,續航力為10000海裏/15節。武器有280毫米火炮6門,150毫米火炮8門,105毫米高射炮6門,水口徑高射炮28門,四管魚雷發射器2座,水上飛機2架。艦員1150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級艦活動於大西洋、印度洋及北極地帶的交通線上,在作戰中均被炸毀。

英國“無畏”號戰列艦

1906年英國人建成了曆史上著名的“無畏”號戰列艦。該刪冰量達17800噸,首次采用當時最先進的蒸汽輪機,航速創造了21節的新記錄,比當時戰列艦的通常航速高出3節。

該艦的防護力很強,艦身整個長度都包上了側麵裝甲帶,還有略微高出水線的裝甲甲板。裝甲厚度達2肋毫米,水下保護則通過采用水密隔艙而得到加強。

該艦火炮有兩種口徑:10門口徑為3N毫米的艦炮構成主炮,配置在5座雙管炮塔中,其中3座在艦艇的縱向上配置,另2座配置在兩舷。小口徑的反魚雷艇炮由24門76毫米口徑的炮組成,分散配置在艦艇的各個部位。采用這樣的艦炮結構,使火炮能更合理地配置、有更好的彈藥艙,能更安全地操縱火炮和對彈藥艙采取更堅固的防護。同時由於主炮數量的增加,大大加強了炮火的威力,並由此產生了在魚雷射程之外進行遠距離炮戰的新戰術,從而使該艇成為戰列艦發展史的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