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凱旋”號核潛艇
法國“凱旋”號核潛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安靜”的海上平台。該艇總長138米,寬125米,高125米,全高213米,尾水平鰭寬17米,水麵航行吃水10米。水麵排水量12640噸,水下排水量14335噸。水麵航速20節,水下航速25節。自持力(60~70)晝夜。下潛深度超過300米,潛望鏡航行深度25米。艇員編製共111名。主要武器有M-45戰略導彈,戰略導彈發射筒16座,另裝有“飛魚”SM-39型潛艦戰術導彈。
“凱旋”級核潛艇采用了流線形外形,強調控製流體噪聲,減少能產生渦流噪聲的附體,對於必須保留的附體外表都采用了麵過渡處理圓滑。指揮台圍殼、水平穩定鰭、水平舵、垂直舵、耐壓壓載水艙等的外形都經過法國海軍“加雷恩”流體研究所專門的風洞、水池試驗確保降噪。上層建築與甲板成為一體呈平拱形,與耐壓殼體連接以弧麵相切,指揮台圍殼四周都有大弧形填角,保持光順流線形。在導管內外可能還貼敷有消聲材料,降噪效果更加明顯。
1995年2月首次水下發射M45型導彈試驗,(7~8)月完成首次水下長航試驗。1996年5月正式交艇服役。
美國“海神”號核潛艇
1519年9月20日,人類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由葡萄牙人麥哲侖拉開了帷幕。經過3年航行,船隊損失了5艘兵船中的4艘,失去了270人中的252人,終於在1522年9月 6日返回西班牙。
核潛艇的航程無限,使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用核潛艇進行環球航行。1960年1月,五角大樓正式通知剛剛率領“海神”號核潛艇出海試航歸來的艇長愛德華·比奇海軍準將,要求“海神”號核潛艇完成高速水下環球航行的準備工作。
“海神”號核潛艇是一艘雷達哨潛艇(即用雷達發現敵目標的潛艇),在1958年8月建成時,曾被稱為美國海軍最大的潛艇,其水下排水量8000噸,長1365米,寬113米,水下航速可達30節,能連續航行11萬海裏,艇員180人。“海神”號核潛艇是在“虹魚”號核潛艇和“海狼”號核潛艇之後研製的一種新型雙壓水堆動力裝置潛艇,其動力裝置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建造。
對於核潛艇本身來說,其漫長無期的續航力本身對於環球航行是不成問題的,問題的關鍵是艇員們能否在長期見不到陽光的條件下生活。為了增加艇員在水下生活的時間,核潛艇的居住、工作和生活條件均較好,並盡可能使艇員生活舒適,艇內氣氛活躍,即使在不見絲毫陽光的深海,核潛艇內也是一片光明,艇上的空氣調節和氧氣再生係統保證艇內四季如春。餐廳更是明亮整潔,決不亞於陸上的宴會廳。此外,艇上還有小電影室、淋浴室、運動室、圖書室、醫務室等。
1960年2月16日14時20分,“海神”號核潛艇從聖彼得和聖保羅礁出發,開始了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環球航行。潛艇離開碼頭5小時後開始下潛,其後的84天內一直沒有浮出水麵,最後再駛回離赤道不到幾海裏的聖彼得和聖保羅礁。
為了用星體重新測定艇位和便於艙室內的通風;“海神”號核潛艇於第二天上浮到潛望鏡深度航行,並根據對天體的測量驗證了艇上慣性導航係統的數據。
半個月的航行生活順利而平靜,但3月1日淩晨,艇上的軍醫忽然給艇長帶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艇員普爾生病了!夜裏2時,軍醫再一次向艇長報告說:普爾的病情加重了。本來,比奇艇長決定不升出水麵而實現全球航行的計劃,現在,這一計劃竟因為艇員生病而要落空,真令全艇官兵感到遺憾。後來,還是艇長聰明,決定向離這裏不遠的美國水麵艦隻“梅肯”號發報,請“梅肯”號派小艇協助轉運傷員,而“海神”號則將指揮台浮出水麵,整個艇體仍潛伏於水中,在4名艇員的護送下,將普爾送到“梅肯”號上,這一兩全其美的方法得到了全體艇員的支持。
送走普爾後,“海神”號繼續沿著計劃航線前進。3月 13日上午,“海神”號上浮到潛望鏡深度,看到了聞名於世的複活節島,艇長命令潛艇浮出水麵,讓水兵們排著隊觀看了向往已久的複活節島人頭石像。
4月5日,“海神”號繞過印度,穿越印度洋,駛入去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航線,重返大西洋,繼而重新向北直向聖比特羅和聖保羅島駛去。不料,潛艇在這段航程中又發生了一起尾水平舵操縱係統突然失靈的故障,從液壓係統往尾魚雷艙漏油,幸好艇員很快排除了故障,才防止了一次重大事故。在這段航程中,有兩個星期,艇長比奇命令把所有的隔艙全都密封起來,把所有通風係統也關閉了,隻靠點燃著的“蠟燭”放出的氧氣來補充。這種蠟燭是用亞氯酸鈉和其他藥品配製成的,是一種空氣再生裝置。這段時間,醫生們不斷地給艇員們檢查身體,觀察他們的心理變化。檢查結果表明,“蠟燭”是能夠維持艇員正常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