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
火炮可分為地麵壓製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坦克炮、航空炮、艦炮和海岸炮。
早期的滑膛炮
公元10世紀,由於中國發明了火藥,拋石機演變到拋射火藥包和火藥彈,但射程沒有多大變化。13世紀中葉,中國出現了用竹筒製成的“突火槍”,這是人類第一次利用火藥發射彈丸。13世紀末,滑膛火炮在中國首先出現,稱作火銃。中國的火藥和火器很快就傳到了西方,火炮在歐洲得到迅速發展。14世紀上半葉,歐洲製造出了一種發射石彈的短粗身管火炮,叫作臼炮。但很快,又有一種口徑較小的長管炮代替了臼炮,出現了從炮口裝進去再發射的球形實心彈和爆炸彈。到17世紀,火炮已有加農炮和榴彈炮。但是,直到19世紀中葉,火炮基本上都是滑膛前裝炮,發射球形彈,射速慢,射程近,因為隻靠炮管賦予炮彈飛行的方向,所以,早期這種滑膛炮不容易打準。
火炮的種類
人們通常依據用途、彈道特性、運動方式和炮膛構造來劃分火炮的種類。
按照用途,火炮可分為地麵壓製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坦克炮、航空炮、艦炮和海岸炮。地麵壓製火炮包括加農炮、榴彈炮、加農榴彈炮和迫擊炮。有些國家把火箭炮也算作地麵壓製火炮。反坦克火炮包括反坦克炮和無坐力炮。
按照彈道特性,火炮可分為加農炮、榴彈炮和迫擊炮3種。
按火炮的運動方式,地麵壓製火炮、反坦克炮和高射炮可分為自行火炮、牽引火炮。
按火炮的炮膛構造,除火箭炮外,反坦克火炮、迫擊炮、坦克炮可分為線膛炮和滑膛炮,其他各種火炮都是線膛炮。
世界上最古老的銅鑄火銃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火銃是中國的兩尊元代火銃。一尊是1332年鑄造的盞口銅銃。它由身管和藥室兩部分組成,銃口直徑10.5毫米,全長353毫米,重6.94千克。這就是火炮的初始原型。另一尊火銃元代至正十一年鑄成,重4.75千克,長435毫米,銃口直徑30毫米。火銃下端刻有“至正辛卯”4個篆字,即元代至正十一年鑄造。前端刻有“射穿百劄,聲動九天”8個篆字。所謂劄,即古代武士穿的皚甲上的甲片。該火銃比西方國家最早的兩尊“火筒”早29年,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古老和最大的火銃。
虎蹲炮
虎蹲炮是中國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研製和使用的。他研究了當時的幾種輕型火炮後,為了克服發射時容易產生後坐造成自傷的缺點,在炮口安裝了支撐架,因形似虎蹲而得名。該炮用熟鐵製造,長約590毫米,重約215千克。炮筒外加5道箍,使用時不易炸裂。發射時前身加鐵爪釘,後身加鐵絆,將其固定於地。虎蹲炮炮身短,射程不遠,但發射散彈,具有較大的殺傷麵,而且體輕,機動性好,也可船載作戰。1598年11月18日夜,中國與朝鮮聯軍的水軍在露梁海峽附近海麵對日軍的數百艘船隻進行突然襲擊。中國船上眾多虎蹲大炮連續猛烈地轟擊,日軍戰船紛紛中彈起火,日軍大敗。此戰後,日軍全部撤離朝鮮,20年中沒敢再侵犯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