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8日
{這次去襄樊的主要目的,是陪同清華大學解安教授與襄樊尹集鄉陳學家書記接觸,為全國八個城鄉一體試點做前期的調研,為尹集鄉明年春天的規劃做準備。另一個目的就是解教授想了解一下“五山模式”。城鄉一體試點區具體是什麼樣我不知道,二者之間的關係隻在書上看過,就是100年前英國的思想家、規劃師霍德華說過的“田園城市”,那就是城鄉一體。
10:30來到襄樊。出了車站,等了半天,陳學家書記也沒有派車來接。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何況還有清華大學的教授同行。我發了兩次短信,說要派車來接一下,因為解教授來了。撥通電話,他說還在鄉裏,馬上到賓館,沒有辦法。我和解教授隻能打車去住處。來到賓館,原以為他會在大廳等我,一看大廳沒有人,服務員告訴我們,陳書記在二樓餐廳等我們。
解教授的尹集之行,我心裏總是不踏實。不踏實什麼呢?最初請解教授來,目的是給襄樊的城鄉一體提供思想和高端解題,是把五山模式的新農村由初級推向高級,這個高級就是“城鄉一體”。可我隱約覺得,這個城鄉一體試點落在尹集鄉怕是有一點不對勁。
果然,下午解教授說,他覺得尹集不行,感覺陳書記信心不足、觀念不清、熱情不高。在韓國新農村運動中,樸承熙總統說:“站起來的先走!”陳學家的感覺就是沒有“站起來”。
晚上6:30,襄樊市長唐良智、副市長曹蘭、組織部長馬黎、副部長劉國安等在南湖賓館一起邊吃飯邊交流。唐市長與解教授談得很是投機。
大約9點多,酒席終於散了。馬黎建議明天下午5點召開一個討論會,針對襄樊城鄉一體實驗的話題,由唐市長通知李躍華副市長以及市發改委、商務局等相關人員參會,解教授來一次不易,希望能抓住機遇,多聽聽解教授的意見。
第二十九次延伸五山、田園城市
2007年10月28日第二天上午,解教授與作家木棉、鎮書記胡海洋進行了長時間交談。他對我說,胡書記是他見過的最有思想的年輕的鎮書記。當他看到70萬字的《我的鄉村我的畫》45集電視劇劇本時,更是對綠十字做的事表示興趣,同時也對作者木棉表示欽佩。
木棉在村裏已經生活很長時間了,這是她第三次來五山。她創作的45集電視劇《我的鄉村我的畫》劇本約75萬字,已改了8稿。這8稿不是用計算機打的,是一筆一劃用手寫的。
她做事執著而固執,不退卻,與她做人、寫作的態度是一致的,之所以這樣就因為她的心中有信仰。同時我也發現她的問題,對鄉村不太敏感;過於用城市人的價值觀來評判農村的事。
下午閔書記從襄樊回來了,他一進來先與解教授握手。後看到我的普洱茶,問這是什麼?我說是準備送給襄樊市委田書記的禮品,這些年綠十字在五山能這麼順利地推動“五山模式”,很大程度得到了書記的支持。我感覺他是朋友,但朋友易得,知己難求,我在送給田書記的禮品上寫上:我們似乎很遠,又似乎很近……
我把村裏建吊橋一事又再次提到桌麵上,這件事大家都不願意說,從2006年4月我們就發生了爭吵,而且吵得很厲害。
我對閔書記說:“當時我勸你暫時不要建,如果過3個月後,你還想建就建。現在一年多了,我自然沒什麼話可說。特別是前些日子,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來堰河,因為水大過不了橋。”閔書記說:“這裏應該修一個橋,方便群眾出行。”他心疼這70多戶農民,於是省、市、鎮政府籌了一些錢開始建吊橋。
我說,你修吊橋可以,但這個位置不太適合,應該移到堰河新村。從那裏連接天藝茶莊,與銀杏、三組連成一片。建在這裏功能不足,而且破壞景觀。他說他的理,我說我的理,我知道說服不了他。華中科技大學的王教授、餘寶軍,包括胡書記也都覺得不妥,可是沒有辦法,在這裏建橋似乎成了閔的夢想。他想在這裏建一個景觀,讓小孩有得玩,想得不錯,可是能修好嗎?一年一度大水,什麼景也保不住啊。
我心想,讓他建吧,反正也攔不住,也說不上有什麼大問題。胡書記也反對在這裏建橋,可又不願多說。他說閔的壓力很大,這個吊橋他做夢都想建,就讓他建吧。
胡書記把圖紙取來讓我看,我一看差一點暈過去,這是什麼吊橋,難看死了!這個橋建在這裏太醜了,沒有辦法,還要幫他修改。
我看著這個吊橋,半天不知道怎麼改,心裏總是想,這麼難看的橋為什麼閔說好看呢?為什麼要修在堰河最美麗的地方啊?
30日早晨,我對閔書記說:“什麼也不說了,現在你想建就建吧。事沒有做以前,我們可以爭論,現在已定下來,基礎也打了,我們就不爭了。怎麼把橋建得好看一些,是我們現在的工作。”
昨天解教授說“知識就是力量”是不正確的,我們這些知識分子有力量嗎?“做到才是力量。”木棉愣了半天,想想也是。閔書記說:“現在的問題是幹部們沒有實踐,卻用錯的理論在指導工作。很多專家也說了很多理論,我聽得很好,可是專家們說完就走了,理論怎麼實施,怎麼做?我們不知道,漸漸的我覺得專家是坐在家裏的專家,不能為農民做事,那樣的專家還是少點好。”
閔說得的確有道理,其實建吊橋一事算不上是一個大問題。我是一個畫家,自然是用畫家的眼光來看景觀。我希望堰河能保持中國傳統鄉村的風貌,不要被所謂的人文景觀破壞了。誰說中國的傳統鄉村不美?我們的祖先當初選擇生存之地,是充滿了智慧的。山水林田屋在傳統的鄉村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布局合理,宜居和諧,我不想為了一個現代人的理由來破壞這個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