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次 堰河村成就綠十字(1 / 3)

2008年3月7日

五山的“堰河新村”進展很快,閔和胡不停地在問我何時來。來了第一件事就是找李縣長聯係,把王立平的三色源產品介紹給他。三色源是第三次進穀城。第一次是我帶去的,被縣農業局的一個副局長給否定了。他一聽說微生物三個字就說是騙子,起身就走了。唉!無知又頑固的領導,一個人無知會帶來一個地域的無知。

第二次還是我帶進去,也做了實驗,效果顯著。可是村和鎮並不是很重視。在我看來這是堰河村又一次失去發展的機會。這是一個關心政績和形式主義的年代,農民的生產和科技一般不被重視。因為農民的農田已被承包,種什麼政府也很難管。所以這次我與縣委書記直接聯係,中國的很多事必須是一把手來落實才有力度,這很不正常。

按工作日程,第一件事就是約縣委書記李傳寨談王立平的三色農業。微生物來過穀城,也在五山做了實驗,在蔬菜和茶葉方麵效果顯著,可是村幹部還是不重視。他們說現在騙子太多了,說得好做得不好,把農民的收成給誤了。

現代農業的動態劃分,一是綠色農業,即傳統種植農業;二是藍色農業,即海洋水生生物資源開發的保護與利用;三是白色農業,即微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農業。白色農業主要是改變幾千年以來由植物和動物組成的二維農業,發展為植物、動物、微生物構成的三維農業,從而建立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微生物是分解還原者的物質延續,使一個原有生命體的土壤開始走向一個生命不滅定律。

我們現在把生物菌分為有益菌和有害菌。菌是人肉眼看不見的,菌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我的老師陶康華教授幾年前一直對我說“萬物離不開微生物”。我一直以為老師說得有些嚴重,也過於誇張。現在我漸漸理解了。那麼,有益與有害又怎麼劃分呢?

有益菌、有害菌隻是概念上的動態劃分。比如說幾十年前說老虎、狼是害獸,因為會吃人,所以要消滅它們。現在這些動物還是會吃人,可是現在不僅不能消滅,而且要保護,它們又成了人類的朋友,這就是一個動態概念劃分。

又比如說魚類,魚活的時候很漂亮,一旦死了,就會潰爛就會臭。也就是說魚活的時候就是有益菌多於有害菌,有益菌在控製著魚的生命。魚死了,爛了就是有害菌多於有益菌,最後有害菌消滅了有益菌,魚最後被分解和還原到自然。我們把魚死後的這一階段視為有益菌轉化成有害菌階段。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隻有土壤有機了,萬物才能有機。

李傳寨書記聽了很高興,他說,從二維走向三維空間是一個革命性的理念挑戰,他知道、也懂了。他還說到穀城一直在推動“貢品農業”,可是一直沒有找到關於“貢品農業”的理論。這下好了,三色源解決了這個根本問題,會安排相關部門來落實此事。

第三十三次堰河村成就綠十字

2008年3日7日第二件事就是找穀城規劃設計院陳院長要“堰河新村”的設計圖。陳有事沒有來,派了兩名女同誌來。她們說要圖可以,但要先付錢,大約4萬~5萬元。他們帶來了會議中心的圖紙,給我看了一眼就收回去了。我眼睜睜地看著,卻不能拿。而大家總說我做事不規範,沒有圖紙就無法施工。唉!我是有口無言。

我撥通了陳院長的手機,用商量的口氣問他能否先給我用。陳院長很爽快地說:“可以,你先用吧!”於是二位女士又從包裏取出圖紙給我,我很激動,總算有圖紙了!

“這裏還少一張二層樓的施工圖,下次來給您帶來,不過錢的事您可要與院長談好啊!”我愣了一下,等於白拿了圖紙,又是一聲歎氣!

我一生氣就到理發店去理發。幾天前,我的畫家朋友王非和企業家何俊說,人啊想轉運就要把頭發剃光。你想想,你上有毛發下有胡須營養不夠啊!你再想想北京的大款哪一個不是光頭啊。我一聽說:“監獄裏的犯人不都是光頭嗎?”王非說那些人都不是凡人,我說也是!

不對啊,那和尚是大款嗎?我反駁他們。何俊又說不是大款也是高人啊,我說也對!

他們兩個人對付我一個人,我知道講不過他們呀!

來到穀城的第二天,程大海來看我說你剃頭了啊?我說是啊,怎麼了?程大海張開大嘴說:“哈哈好,昨天是二月二龍抬頭啊,大吉!”我突然想起王非和何俊說的話,剃頭最好是二月二,說明綠十字今年有好運啊!

晚上請徐師傅吃飯,告訴他穀城規劃設計院的設計費要四五萬,鎮政府沒錢,想請徐師傅用手繪圖。我知道這很不規範,可是沒辦法。我與徐師傅說15套房子付3000元。徐覺得太少,說怕自己幹不了,而且這是正規設計院做的事,他沒有資格證書。我說算了,沒事。閔書記說原來他們蓋房地基都不做,也不做圈梁,還是空心磚。現在有地基,做圈梁還是臥磚,你就放心地做吧,肯定沒問題!

這時我不信也得信,因為“堰河新村”的房子在呼呼地往上蓋!

農村的事與城市不一樣,兩種文化、觀念、從事方法,我已經習慣了。這一點很多城市的朋友不理解,說孫君你變得太感性了。我笑笑說,我也沒有辦法呀!

鄉村建築不能按城市標準來建房,城市一個公務員一個月的工資就是農民一年的收入,城市擁有大批工程師、技術員,農村連初中生都跑到城市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