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2 / 3)

總指揮部成員

中央軍委委員、總裝備部部長、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總指揮長常萬全,總裝備部政委、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遲萬春,總裝備部副部長、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張建啟,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陳求發,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陰和俊,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馬興瑞,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神舟七號任務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長王誌剛。

伴飛小衛星

“神七”任務中釋放一顆伴飛小衛星。“神五”、“神六”升空入軌後,均無法拍攝到飛船在太空中的外景照片,當時的電視直播也僅限於艙內。而“神七”釋放伴飛小衛星後,將能彌補這一缺憾。據專家介紹,小衛星可近距離環繞,伴飛,因小衛星安裝有CCD立體相機,可提供飛船在軌飛行時的首張三維立體外景照片。

針對“神七”任務中釋放伴飛小衛星是否有潛在的軍事意圖的提問,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顧逸東在發布會上進行了回應。中國下階段將開展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這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當中一項關鍵性的“神七”伴飛小衛星示意圖技術。這個小衛星將為交會對接提供一些經驗、打下一些基礎。

顧逸東首先表示,作為神七載人航天應用方麵的一項新技術試驗——伴隨飛行的試驗,到現在為止進行得還是非常成功的。我們相信在今後載人航天工程當中伴隨衛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顧逸東介紹,開展伴隨衛星的試驗,一方麵是為以後的應用開拓一個新途徑。小衛星的伴隨,比如說空間站或者空間實驗室,可以延伸大的飛行器的功能。此外,伴飛衛星的試驗又可以對大的飛行器,比如為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進行服務,比如觀測外表檢查可能的損傷,來對大飛行器進行服務。

顧逸東還表示,中國下階段將開展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這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當中一項關鍵性的技術。這個小衛星將為交會對接提供一些經驗、打下一些基礎,包括地麵係統對兩個飛行器的軌道控製進行指揮、組織以及軌道預報等基礎性的工作,對交會對接是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的。

針對“神七”任務中釋放伴飛小衛星是否有潛在的軍事意圖的提問。顧逸東介紹,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和德國合作,也釋放了一個伴飛衛星,對和平號空間站進行檢查和診斷,進行繞飛實驗。美國的航天飛機航天員曾經用手釋放過微小衛星,同時用搭載筒來釋放科學實驗的小衛星。日本的月球探測衛星曾釋放了兩個伴飛衛星。

“神七”日誌

北京時間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國成功實施了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

第一日 9月25日

17時30分:航天員出征儀式。胡錦濤來到航天員公寓問天閣,親切看望執行飛行任務的3名航天員翟誌剛、劉伯明、景海鵬,並為他們壯行。

18時許:三名航天員抵達發射場。確認技術狀態後,航天員先後進入神七返回艙。

18時35分許:翟誌剛開始用指揮棒嚐試操作。

21時09分許:神舟七號發射進入1分鍾準備,擺杆全部打開。

21時09分許:火箭點火

21時10分:神舟七號飛船升空

點火第120秒,,火箭拋掉逃逸塔

點火第159秒 ,火箭一二級分離成功

點火第200秒,整流罩分離

點火第500秒,二級火箭關機

點火第583秒時,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

21時22分許:航天員報告:太陽帆板展開,身體感覺良好。

21時30分許: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宣布:飛船正常入軌。

21時32分許: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宣布,神舟七號飛船發射成功。

22時07分:神七升空後第一次在軌和出艙活動空間環境預報:空間環境平靜,對飛船的在軌運行是安全的。

23時19分許:在神舟七號飛船飛行第二圈過程中,航天員翟誌剛首次從飛船返回艙進入軌道艙開展工作。

第二日 9月26日

4時04分:神舟七號飛船成功變軌,由橢圓軌道變成近圓軌道。

10時20分許:航天員開始組裝測試艙外航天服。

12時0分36秒至8分46秒:遠望六號船首次精確測控神七飛船。

12時47分至12時59分:神七飛船成功穿越南大西洋異常區域。

21時47分許:“飛天”和“海鷹”兩套艙外航天服均組裝完成

21時59分許: 航天員翟誌剛與飛控中心試驗天地對話。

22時25分許,航天員開始穿個人裝備

23時36分許:翟誌剛著中國自主研發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太空首次亮相。

第三日 9月27日

13時57分許:返回艙艙門關閉,航天員開始進行出艙前準備工作。

15時30分許:艙外服氣密性檢查正常,氣壓閥檢查正常。

15時48分許:指控中心批準軌道艙開始泄壓。神七軌道艙開始進行第一次泄壓。

14時許:神七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決定:翟誌剛為出艙航天員,劉伯明在軌道艙支持配合翟誌剛出艙,景海鵬值守返回艙。

16時17分許:神舟七號和北京飛控中心對話,飛船運行正常,航天員表示感覺良好,航天員吸氧排氮結束。

16時22分許:航天員穿好艙外航天服。

16時24分許:出艙活動重要步驟均已結束。航天員吸氧排氮、泄壓工作準備完畢。

16時26分許:軌道艙開始第二次泄壓,當艙內氣壓降至2千帕時可滿足航天員出艙條件。

16時39分許:在劉伯明、景海鵬的協助和配合下,中國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航天員翟誌剛順利出艙,實施中國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16時48分,翟誌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中國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開始。

16時58分:北京航天飛控中心發出指令:“神舟七號,返回到軌道艙”。

16時59分許:翟誌剛進入軌道艙,並完全關閉軌道艙艙門,完成太空行走。

17時01分許:軌道艙關閉正常。

18時32分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與神七航天員進行天地通話。

19時24分:神舟七號飛船飛行到第31圈時,成功釋放伴飛小衛星。這是中國首次在航天器上開展微小衛星伴隨飛行試驗。

20時16分許:伴飛衛星完成對神舟七號的20分鍾拍照,圖像十分清晰。

21時45分:神舟七號上的三位航天員與家人進行天地通話。

第四日 9月28日

11時06分許,航天員換好艙內航天服。

11時16分許,三名航天員穿艙內壓力服,做返回準備。返回控製數據將注入飛船。

11時46分許,返回控製數據已注入飛船。

12時51分許,神舟七號返回艙艙門關閉,神七返回階段開始。

15時26分許,擔任搜救回收神七飛船任務的車隊已從四子王旗烏蘭花鎮出發,正在向主著陸場進發。

15時59分許,四子王旗主著陸區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大小路口均有執勤人員把守,嚴禁無關人員和車輛進入。

16時22分許,主著陸場地麵搜救分隊正向飛船理論落點開進。

16時41分許,各測控站點進入神七飛船返回跟蹤的10分鍾準備。

16時44分許,北京飛控中心發出飛船調姿指令。飛船一次調姿到位。

16時51分許,北京飛控中心宣布飛船進入正常返回軌道

17時02分許,主著陸場六架搜救直升機全部起飛

17時06分許,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向各測控點發出落點預告

17時12分許,推進艙和返回艙成功飛離

17時17分許,搜救直升機到達指定空域待命

17時20分許,神舟七號飛船飛入中國上空

17時20分許,返回艙降落傘打開著陸返回艙降落傘打開

17時21分許,飛船進入黑障區,與地麵指控中心的通信暫時中斷。

17時22分許,飛船進入主著陸場上空

17時24分許,飛船飛出黑障區

17時25分許,搜救人員在直升機內舉牌提示:搜救開始。

17時25分許,三名航天員向地麵通報感覺良好

17時36分許,神舟七號完成載人航天任務,返回艙順利著陸。

18時22分許,航天員翟誌剛成功出艙

18時23分許,航天員劉伯明、景海鵬成功出艙

航天員係統

航天員選拔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的前身是創立於1968年4月1日的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所,2005年9月30日更名為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成為繼俄羅斯加加林訓練中心、美國休斯頓航天中心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被譽為“中國航天員成長的搖籃”。

據稱,“神七”是在總結“神五”、“神六”航天員選拔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每名航天員在乘組中的不同分工,依據個人特點進行的科學選擇,完全遵循“科學、公正、客觀、合理”的原則。航天專家介紹說,“神七”航天員是經過5級篩選才脫穎而出的,可謂“兩百裏挑一”。

“飛天”艙外航天服,俄羅斯海鷹號航天服飛天號航天服

神舟七號準備了兩套航天服,一套是俄羅斯海鷹號航天服,一套是中國自主研究的飛天號航天服。飛天號航天服接口各方麵都是按照中國的模式來做的。飛天號是我們的自主知識產權,以後航天員出艙可能依賴中國造的航天服,而不是俄羅斯的航天服。這次外出行走的航天服是飛天我們的航天服。

飛船應用係統

飛船應用係統是一個實用性的係統,它與人們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飛船應用係統的主要任務是利用載人飛船的空間實驗支持能力,開展對地觀測、環境監測,進行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空間天文、流體科學等實驗,安裝有多項任務的上百種有效載荷和應用設備,飛船試驗階段的應用屬試驗性質,實驗內容非常廣泛,研究成果將廣泛用於醫藥發展、食品保健、防治疑難病症以及工業、農業等各行業之中。載人飛船係統采用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的三艙、兩對太陽電池帆板構型和升力控製返回、圓頂降落傘回收方案。其中軌道艙位於飛船的前部,裝有船上各分係統為飛船自主飛行和留軌飛行工作所需的設備及有效載荷。

從1992年以來,應用係統完成了近200台全新有效載荷的研製,共200多台次有效載荷設備分別參加了“神舟”一號至“神舟”五號飛船的發射和在軌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地麵應用中心的接收、預處理、監控管理等係統全部無故障運行。建成了係統集成測試平台、有效載荷應用中心和空間環境預報中心,開展了67個課題的科學研究,創造了100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方法,取得了豐碩的科技成果。

在對地觀測方麵,應用係統為我國成功地研製出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光譜監視器、太陽常數監測器等一批先進空間遙感器。其中,“神舟”三號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是繼美國1999年發射MODIS之後進入空間的第二台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圖像質量清晰,光譜分辨率好,應用部門已利用這些成果開展試驗性應用研究,對其評價認為:“這標誌著我國可見光和近紅外遙感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我國可見光和近紅外遙感技術已跨入美國和歐共體等國際上先進行列”;“神舟”四號多模態微波遙感器,在軌運行取得大量具有應用價值的科學數據,一舉試驗成功微波輻射計、微波高度計和微波散射計,是我國空間遙感技術的重要突破;配合微波高度計的飛船精密定軌,達到我國低軌道空間飛行器全球定軌的最高精度;卷雲探測儀具有探測大麵積卷雲和薄卷雲的能力,結果超出預期,受到用戶的高度評價;為我國首次實現對全球環境重要參數絕對量的探測,對太陽和地—氣紫外、太陽常數和地球輻射收支狀態等進行了係統監測,觀測成果達到國際水平。

在空間生命及微重力科學領域,研製了一批先進的實驗裝置,進行了數十項空間實驗。其中微重力液滴熱毛細遷移的空間實驗和理論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空間細胞培養、細胞電融合、蛋白質結晶、空間生物效應和空間連續自由流電泳,以及在空間微重力條件下進行的金屬合金、氧化物晶體、半導體光電子材料的生長實驗,也取得了豐碩的科學成果,部分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空間天文方麵,在國內率先對宇宙及太陽的高能暴發現象進行空間觀測,取得了γ射線暴探測研究的重要成果。載人航天工程一期空間科學計劃的成功,使我國掌握了空間科學實驗的重要關鍵技術,空間科學實驗和探測水平跨上了一個新台階。作為載人航天安全保障而安排的空間環境監測及預報研究,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飛船軌道空間環境參數,準確預報了對飛船發射有危害的流星暴事件和其他災害性空間環境狀態,保障了飛船和航天員的安全,建立了空間環境預報中心,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空間環境預報保障體係的建設和發展,同時促進了相關學科的研究水平。

載人飛船構造:

1,軌道艙呈圓桶形狀,是航天員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地方。軌道艙調整了艙內布局設計以便安裝應用係統設備及航天員食品和飲用水裝置。軌道艙的後端底部設有艙門,航天員通過這個艙門可以進入返回艙。軌道艙外部兩側裝有兩個像鳥兒翅膀一樣的太陽電池翼,軌道艙所需要的電能就是由這兩個電池翼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