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淩晨3時,當飛船飛到第16圈末段時,開始按計劃返航。突然艙內增壓氣瓶的大氣壓下降,氧氣含量逐漸升高,如果遇到一點火星就會引起爆炸。幸運的是,沒有一台電機冒出火星,氧氣含量也慢慢降到正常值。接著,飛船又出現翻滾現象,自動控製係統發生故障,飛船無法定向,不能按原計劃返回。地麵控製中心命令飛船再繼續飛行一圈,若故障不能排除,就隻好靠手動定向係統返航。指令長不得已改用手動定向係統,使飛船停止旋轉,恢複平穩飛行,並調整到正確的軌道位置進入大氣層。列昂諾夫透過舷窗,看到艙外塗層被高溫熔化閃出的亮光。3月19日12時02分,飛船返回艙降落在烏拉爾山東北的原始森林一片積雪之中,由於手控操縱不甚精確,著陸地點偏離預定地點1300千米。他們隻得在冰天雪地裏燃起篝火度過了難熬的一夜,又凍又餓,但未發生意外危險,3月20日才被救援直升機找到。列昂諾夫因這次太空曆險飛行而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並永遠載人航天史冊。
10年之後,列昂諾夫還參加過一次被稱為“太空握手”的美、蘇兩艘飛船的聯袂飛行。1975年7月15日格林威治時間12時20分,蘇聯的“聯盟”19號飛船升空,載有2名航天員瓦列裏·庫巴索夫和列昂諾夫。7個牛小時後,美國“阿波羅”18號飛船載3名航天員托馬斯·斯塔福德、唐納德·斯萊頓和萬斯·布萊德發射上天,經過51小時49分鍾的飛行,“聯盟”19號和“阿波羅”18號兩艘飛船在軌道上慢慢靠攏,最後成功地對接在一起。當對接艙的艙門打開後。列昂諾夫首先和“阿波羅”18號的指令長熱烈握手,並用英語對斯坦福德說:“很高興見到你。”全世界的電視觀眾興奮地看到了這一具有曆史意義的場景。在曆時10小時的太空互訪過程中,美、蘇兩國航天員在一起進行科學實驗,一起回答地麵新聞記者提出的問題。經過6天的聯合飛行,“聯盟”19號與“阿波羅”18號分離。7月21日,“聯盟”19號首先脫離軌道飛向地球,在哈薩克斯坦地區著陸。這是一次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太空飛行。
列昂諾夫為此被授予宇宙金質獎章,月球背麵一座環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後來擔任了加加林航天員培訓中心的副主任,見證了20世紀俄羅斯載人航天的全部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