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脈和火山(1 / 1)

山脈和火山

正如雨影效應那樣,山脈可以影響氣候。考古學家的興趣在於,這些經由數百萬年的地殼板塊衝撞而形成的山脈,是如何幹擾地球的風的流動的。火山噴發可以產生更加立竿見影的效果。火山向大氣中噴出許多種氣體,包括二氧化碳,人們認為二氧化碳這種氣體可以使溫室效應加強,使全球氣溫上升。

影響更大的是火山噴出的灰塵顆粒和散發出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與水蒸氣結合產生深厚的霾,霾可存在2~3年,使平流層升溫並將吸收的陽光反射、散射回太空。結果,到達地球表麵的太陽能數量減少,使地表空氣變冷。1991年,當匹那提堡火山爆發時,2000萬噸的二氧化硫氣體被噴人菲律賓的上空。此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地球輻射監測衛星發現反射回太空的太陽能射線增加了38%。爆發後的一整年裏,二氧化硫氣團仍在全球流動,有記錄指出全球氣溫淨降低為110P(06℃)——與本世紀地球升溫的程度相同。

工業廢氣、汽車尾氣和森林火災造成的空氣中的煙霧也排人對流層,重硫酸鹽礦物燃料所產生的硫酸鹽煙霧與火山灰相似,起著凝聚核的作用。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些主要飄浮在歐洲和北美上空的汙染雲團,可能就是最近幾十年北半球氣溫上升低於南半球的原因。

正在變暖的地球

同周圍的地區相比,城市環境中的建築物產生熱氣泡。道路和屋頂比植被和土壤更易吸收太陽的熱量,結果,在冬季大城市的市中心,夜裏的溫度仍要比當地的鄉村高出達10°F(5℃)。工業區也是增加的水蒸氣的來源:汙染的煙霧成為聚集水分子的雲層凝聚核,並且造成人口密集居住區隨風吹落,的沉澱物增加5%到10%。在大城市的上空和城市之間,噴氣飛機留下的凝結尾流中的燃燒物——硫酸小液滴和油煙微粒——促成了冰晶的形成。凝結尾流可以形成卷雲,卷雲吸收的熱量多於釋放的熱量,因而造成了平流層總體氣溫的較小上升。

氣候的變遷是相對的。在這個明顯的間冰期,最近1萬年的氣候是相對穩定的。同大約公元900年毀滅瑪雅文明的那次幹旱相比,即使是20世紀30年代發生在北美大草原的毀滅性的碗狀塵暴也算不了什麼。另一方麵,盡管近一百年地表的氣溫隻上升了1°F(06℃),同近一萬年隻變化4°F(2℃)相比,這個變化實際上已經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