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合成塑料
1905年,美國化學家貝克蘭有一次將苯酚(石炭酸)和甲醛(福爾馬林)放在燒瓶裏,以酸作催化劑,然後進行加熱反應。他發現燒瓶裏的反應物漸漸變成黃色的膠狀物,類似於桃樹、鬆樹上的樹脂,牢牢地粘在燒瓶壁上。貝克蘭多次用水衝刷,怎麼也洗不掉。後來,他又用高溫烘烤,想使它熔融。誰知這一烤,膠狀物反而變成了硬塊。這情況倒給貝克蘭一個啟示,他想,這東西既不怕水,又不熔融,豈不可作為一種很好的材料嗎?
當時由於電氣及儀器設備製造等工業的迅速發展,對新材料的需要十分迫切。為了弄清這一物質的性質,貝克蘭又花費了多年的時間進行研製,到1909年,總算有了眉目。因為產物是經過酚和醛反應得來的,形態又類似樹脂,所以取名酚醛樹脂。它色澤呈淡黃色,又不大透明,粗看極象象牙,因此剛出來時,一些商人競相販賣。不少人把它當作象牙買進而受騙上當。
貝克蘭的功績在於人類曆史上第一次製成了以小分子化合物,用純粹化學方法合成了塑料。這一材料不僅是合成塑料的鼻祖,而且今天仍有著十分廣泛的用途,繼續受到人們的重視。
最輕的金屬
1917年,瑞典化學家阿·阿爾夫維特桑在稀有的岩石中,發現了一種銀白色的金屬——鋰。鋰非常輕,是所有金屬中最輕的一種:比重為0535,隻有鋁的1/5,水的1/2;不僅能浮在水麵上,甚至可以浮在煤油上;有人估計,如果用鋰來做飛機,那麼兩個人就可以抬著走,實際上,鋰根本不能製造飛機,甚至連筷、匙也不能做。因為鋰很軟,用小刀可以毫不費力地將它切開;而且化學性質又十分活潑,在熱水中,它便與水發生反應,變成氫氧化鋰而溶解於水了。鋰在二氧化碳中也能燃燒,發出明亮的火光。
鋰的用途極廣。在冶金工業上,利用鋰同氧、氮和二氧化碳均能反應的特性,來消除金屬裏的氣泡。大家知道,銅的導電性常因雜質存在而大受影響,但銅中摻入適量鋰,反而能增加其導電性。在玻璃中加人鋰,製成鋰玻璃,強度大韌性好,表麵光滑致密,熱膨脹小,因而鋰玻璃被廣泛用來做電視機的熒光屏。1000克氫化鋰與水作用,可以放出2800升氫氣,相當於一個壓力為150大氣壓的鋼瓶所貯藏的氫氣,這將為以氫氣作動力能源提供誘人的前景。最引人注目的是鋰作為熱核反應的燃料,被用來作氫彈的爆炸物。1967年6月17日我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裝的就是氘(重氫)化鋰。1000克氘化鋰相當於5萬噸T·N·T(三硝基甲苯)炸藥,比原子彈的威力大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