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太監帝國(1 / 1)

宦官問題,曆來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政權的毒瘤。各朝各代,將這個問題處理得好的並不多見。柏楊說中國經曆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時代:第一次是在東漢後期的二世紀;第二次是在唐朝後期的九世紀;第三次從公元1435年王振當權一直到明王朝覆滅為止。

明代的宦官雖然沒有東漢之末和晚唐時期那些宦官的氣焰凶,勢力大,也不像漢唐的宦官那樣,把皇帝的立、廢、生、死都操於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權力極大,在中國宦官史上力拔頭籌。

自永樂朝起,宦官逐漸得勢,從此一直到明思宗縊死煤山。二百多年間,宦官們熙熙攘攘,你去我來,活躍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誕劇,甚至出現“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這樣頗為奇特的曆史現象。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

明代的宦官,最初除了做奴才的份兒外,沒有更多的權力可言。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雄才大略,戎馬一生,為朱家子孫們爭來的天下,染著斑斑血跡。臥榻旁豈容他人酣睡。他親眼目睹過元末宦官的危害,下決心從根本上鏟除宦官幹政的一切可能性。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有一名老太監,完全是出於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顯的錯訛。朱元璋明知太監說得對,仍然立刻下旨將這名太監逐出皇宮,遣送回原籍,原因是這名太監“幹政”了。

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這一道鐵的紀律起了一個微妙的變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開始把宦官視為心腹,當作控製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內臣不得幹預政事”被悄悄地改為不得擅自作主。

朱棣之所以任用宦官,委以大權,是因為在奪取皇位的“靖難之役”中,尚為燕王的朱棣靠勾結受建文帝壓迫的宦官而掌握了建文帝的動向,此後又在圍攻南京時,與宮內的宦官裏應外合取得了勝利,登上了皇帝寶座。因此,朱棣上台後,害怕會有失意的宦官像出賣建文帝一樣出賣自己,所以不惜背叛祖訓,拉攏宦官。

朱棣兒子宣宗朱瞻基采取了一項措施,在宮中設立“內書堂”,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宦官學校。這些太監們時間充裕又無青春期煩擾,明古今、通文墨,如虎添翼,更能在關鍵時刻運用籌算智詐,欺君作奸。

至英宗朱祁鎮時代,宦官權力進一步擴張,開始握有典兵之權。明代宦官權力全麵擴張,是在憲宗朱見深統治時期。

武宗朱厚照從小就跟他在一起的玩伴宦官劉瑾,利用皇帝的昏庸和信任掌握了政府大權。至此,明代宦官的權力完成了其擴張的全部過程,明代宦官終於登上了權力的頂峰。

以後魏忠賢的專擅獨斷,不過是這些前輩們的曆史延伸與再現罷了。於是,曆史就上演了這樣一幕諷刺劇:朱元璋最怕宦官專權,但恰恰是這個明朝,成為中國曆史上宦官最有權勢的時代,被人們恥之為“最大的太監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