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自內心的真誠(1 / 3)

一、出自內心的真誠

誠信是做人的一種品質,是為人處世之本,是為人之德的核心。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文明的基石,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基礎性道德規範。誠信是重信用、守承諾、講信譽,忠誠老實,誠懇待人,以信用取信於人。對他人給予信任。

許由隱居記

離現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國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那時候的君主是由老百姓選出來的,他們之所以能夠被選上,是因為他們既能幹,又公正,能夠勤勤懇懇地為大家辦事情。所以,在那時候,當君主是一件苦差事,既沒有什麼特殊的享受,還要白天黑夜地奔忙。

當時,有一位君主叫作堯(唐堯),他對待老百姓非常仁厚,做每件事都要先替老百姓打算,而自己卻吃野菜羹,穿最賤的鹿皮衣。他居住和辦公的“宮”,除了大一些以外,也和老百姓的房子沒有多大區別。在堯的治理下,老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生活得非常愉快。

可是,堯到了晚年,有一件事很讓他傷腦筋。他想到自己年齡越來越大,精力越來越不行,是該找個人來接替自己的時候了,可是一時間還找不到合適的人。那個叫虞舜的小夥子雖然很不錯,但畢竟還太年輕。前些日子,堯剛把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做妻子,希望她們能幫助舜努力工作,勤奮學習,使舜將來能成為治理天下的人才。不過,眼下舜還年輕,遠水解不了近渴啊,必須立刻開始尋找接班人。否則,自己一旦躺倒,老百姓的事情就沒有人去辦了。

第二天,堯就把大臣們都叫來,對他們說:“現在我已經老了,好多事情我辦起來已經力不從心。雖然說新君主要老百姓來選,可咱們做公仆的,必須先找到合適的候選人,百姓才好選擇呀。幾年前,我曾經請那位叫巢父的高人來接替我,可他不願意,以後就不知躲到哪裏去了。現在你們看看,還有什麼合適的人選嗎?”

大臣們議論紛紛,因為這是選擇新的君主,必須才幹和品德都好的人才能勝任。所以誰也不敢貿然推薦。過了一會,老臣羲和忽然說:“聽說許由這人很有才幹,可沒有和他打過交道,不知道是否名副其實。”

堯猛地一拍大腿,叫道:“嗨,你看我真是老糊塗了,怎麼把這位高人給忘掉了!”

大臣們也紛紛讚成,都說這人名氣很大,應該把他請來,看看他能否勝任。堯當即決定派人去請許由。

可是,派去請許由的人接二連三地失望而回,他們說,許由一聽說是請他去接堯的班,就話都不說,就把他們打發走了。於是,堯決定親自去找許由。

堯找到許由家裏,一看許由,原來是個五十多歲的小老頭,身材不高,卻長得挺精神,隻是態度很高傲。

堯謙恭地對許由說:“許先生,俗話講得好,日月已經升上天空,一支火把還想發出光亮,這不是太困難了嗎?春雨已經降臨,還要靠擔水去澆灌,不是白費力氣嗎?先生您就如同日月,如同春雨,一旦站出來,必然會天下大治。可是現在我還有勞無益地占著君位,實在問心有愧。請先生為百姓著想,代替我來君臨天下吧!”

許由冷笑一聲答道:“您不要再說了,我是不會當什麼君主的。您治理天下多年,已經挺有成績了。這時候讓我來代替您,難道是讓別人來議論我是求虛名的人嗎?要說我這人哪,就是隻求實際,不圖虛名。”

堯連忙說:“您為百姓而治天下,怎麼會有人說您求虛名呢?人們隻會讚揚您為百姓獻身呀!”

“嗨!您怎麼不明白我的意思呢!我對這種讚揚一點也不感興趣。您見到鷦鷯(jiāo liáo)這種鳥嗎?它在深林中做巢,有一根樹枝也就滿足了;還有我們這裏的鼴鼠,它喜歡飲河水,隻要能喝飽一肚子河水,它就別無所求了。我也是如此,隻要能夠溫飽就心滿意足了。您說天下需要人去治理,這是你們的事情,與我毫無關係。打個比方說吧,廚師不做飯了,祭師即使餓著,也不會代替廚師去做飯的。”

不管堯怎麼懇請,許由就是不答應,堯隻好掃興地回到都城。幾天之後,有人來報告,說許由怕堯再去請他,不知跑到什麼地方躲起來了。

許由跑到哪裏去了呢?其實,他沒走多遠,就在潁水河對岸的箕山腳下住了下來。很快,就有人把許由的新地址告訴了堯。堯想:許由這樣謙虛,不正是有真才實學的表現嗎?我還是要想辦法請他出來接替我。一下子辦不到,我就分兩步走。於是,他派人去請許由來當九州長的職務。當時,中國就稱為“九州”。“九州長”實際上就是管理整個國家的負責人,隻不過名義上不叫君主罷了。堯希望這樣可以使許由答應出山,來治理國家。

沒想到,派去的人剛把這個意思說出來,許由就把耳朵捂起來,臉上一副痛苦的樣子,嘴裏不住地喊:“您不要說了!不要說了!這些話簡直把我的耳朵都弄髒了!您回去告訴堯,叫他死了這份心。我許由一生不圖虛名,隻求安安樂樂。清閑自在地活著。快走!快走!”

等來人走遠了,許由才把捂耳朵的手放下來,嘴裏還在嘟囔著:“這些追求虛名的世俗之人啊,真叫我沒辦法。要我當什麼九州長?這話聽起來就叫人惡心!”

他一邊說,一邊不住地用手掏著耳朵,越掏越覺得耳朵被那些話弄髒了。“不行,我得去把耳朵洗洗。”於是他站起身,帶上一頓幹糧,鎖上房門,走出來,向潁水河方向走去。一邊走,還一邊掏著耳朵。

路上有人看見許由這副怪樣子,就問他出了什麼事,他回答說:“嗨,別提了,堯派人來請我去當什麼九州長,這些話真是俗不可耐,弄髒了我的耳朵,我要到潁水河邊洗洗耳朵!”

人們聽許由這麼說,都覺得奇怪:怎麼還有聽人說話把耳朵聽髒了的事呢?於是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議論紛紛,都摸不透許由的心思。

許由走了幾十裏路,來到潁水河邊,他揀了塊幹淨地方蹲下來,從河裏捧起清涼的水來洗耳朵,先洗左邊,又洗右邊。洗了一會,他抬起頭來,發現這裏靜悄悄地,一個人也沒有。就停下來,打算歇息一會。忽然,他聽見有人從遠處走過來,越走越近,許由連忙又低下頭去洗耳朵。

一個蒼老的聲音在許由身後響起來:“這位老弟在幹什麼呀?”

許由回頭一看,見是一位須發皆白的紅臉老人站在那裏,手裏還牽著一頭小牛犢。許由看這老人不像一個普通人,就又把事情的經過講了一遍。

不料,老人聽完之後,哈哈大笑,笑得連胸前的白胡子都抖動起來了。這下子把許由搞得莫名其妙,連忙問老人為何發笑,老人卻不回答,隻顧牽著小牛犢向河的上遊走去,一路走,還在一路笑著。

許由忽然想起,有人曾告訴我,這附近的山裏隱居著一位老人,就是當年拒絕堯請他去當君主的巢父。這位老人在山中的大樹上建了個小木屋,就像鳥巢一樣。所以大家都稱他“巢父”。

他連忙追上去問道:“莫非您就是那位德高望重的巢父老先生嗎?”

老人仍然在笑,也不回答許由,隻顧走路。許由又跑到老人前麵,攔住去路,說道:“老先生隻顧大笑,難道沒有什麼可以指教我的嗎?”

老人這才停住笑,說:“我是在笑你啊!你就是那個許由吧!我原來聽說你這人德行不錯,可沒想到,你也是個表裏不一,追求虛名的人啊!”

許由不禁打了個愣:“您怎麼會這麼想呢?”

“你不必抵賴,你如果真是那麼不願當君主,幹脆早點躲進深山,隱姓埋名不就完了嗎?可你呢,還在外麵招搖過市,想讓人們都知道堯是怎樣懇求你,而你又是多麼清高地拒絕他。這隻能說明你不是一個誠實的人,內心並不真正清高,隻不過想騙取世人對你的敬佩罷了!”

說完,老人牽著小牛犢走,臨走還說:“嗨,真晦氣!好不容易下一次山,又碰上這麼個虛偽的家夥,你怕堯的話髒了你的耳朵,我還怕你洗耳朵的水髒了我這小牛犢的嘴唇呢!小牛啊,你忍一忍,咱們到河上遊去飲水吧,這裏的水不幹淨了!”

這番話說得許由滿麵羞愧,無地自容,他知道,這老人一定就是巢父老先生了。他望著老人的背影鞠了一躬,說道:“承蒙您的教誨,我知道錯了。”

第二天,許由就卷起鋪蓋,進山隱居去了,此後再也沒有出過山,一直到老死在山上。

遵守諾言就像保衛你的榮譽一樣。

魏文侯不負山野人之約

魏文侯魏斯(?—前396年),魏桓子之孫,封為魏文侯,從公元前445年封侯至公元前396年去世,在位執政49年。

周王朝末期,中央統治昏弱無能,各諸侯國互相攻伐征戰兼並領地,擴張勢力,以期稱王稱霸。魏文侯為富國強邦廣征英才賢士,輔佐成其霸業。他言出必諾,並表現得非常虔誠。臣下魏成向他推薦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三位賢德之士,魏文侯都拜為國師,留在身邊隨時請教。更令人感動的是他每次經過段幹木的住宅時,都要在車上俯首行禮,以示尊敬。他虔誠敬賢的事跡傳開後,四方賢德之士接踵歸附。魏文侯的虔誠還表現在他能虛懷若穀,傾聽臣下的勸諫。

一天,魏文侯與國師田子方一起飲酒,樂師奏樂助興,鍾鼓琴瑟,管弦絲竹,好不熱鬧。忽然,魏文侯側耳傾聽少許,說:“編鍾的樂聲有些不協調,好像左邊高。”田子方微微一笑,不以為然。魏文侯十分詫異:“你笑什麼?”田子方躬身一揖,誠懇地說:“臣下我聽說,國君懂得任用樂官,不必懂得樂音。現在國君您精通音樂,我可擔心您會疏忽了任用官員的職責。”魏文侯聽罷,欣然接受,起身道謝,並稱讚說:“國師您說得太對啦!我一定記住這些衷言。”大將樂羊攻打中山國,盡占其地,魏文侯把這些領地封給自己的兒子魏擊。他得意地問群臣:“我是什麼樣的君主?”大家異口同聲說:“您是仁德君主!”隻有任座不肯阿諛,直言說:“國君您得了中山國,不用來封您的弟弟,卻封給自己的兒子,這算什麼仁德君主!”魏文侯聞聽此話。勃然大怒,任座拂袖憤然離去。魏文侯又問翟璜,翟璜回答說:“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問:“你何以見得?”翟璜說:“臣下我聽說,國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剛才任座的話很耿直,於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一席話,說得魏文侯有所領悟,轉怒為喜,立刻派翟璜去迎任座回來,並親自迎下殿堂,奉為上賓。

魏文侯不僅對自己的臣子虔誠守信,就是對一般百姓也是言出必諾。

有一次魏文侯大擺酒宴與群臣同樂,菜香酒醇,鼓樂喧天,君臣喝得意酣情濃,神采飛揚。正歡樂間,外麵風雨大作,見此情景,魏文侯放下玉爵,起身招呼侍臣備車。左右群臣對國君的突然決定感到奇怪,不解地問:“我們君臣飲酒正在興頭上,外麵又下著大雨,國君打算到哪裏去呢?”魏文侯揮揮手,說:“郊外山野。”大家都疑惑地你瞅瞅我,我望望你,誰也不知道大王究竟要幹什麼。魏文侯怕掃了群臣的興頭,於是耐心解釋說:“我與山野村長約好今天去打獵,雖然這裏很快樂,也不能不遵守那邊的會麵約定。”說完登上車,親自奔赴山野之中與相約之人見麵,告訴他,今天下大雨不能去打獵,特來相告。山野村長聽後,很受感動,暗暗稱讚,大王,真信人也!

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

孔子不懂不裝懂

孔子博學多才,他常常帶著弟子周遊各國講學。

一個炎熱的夏天,孔子帶著弟子子路,乘坐一輛馬車,前往齊國講學。馬車過了幾座橋,拐過了幾道彎,停在了三岔路口的大槐樹下。樹下有一村翁在賣茶水。他看到馬車停下來,就招呼他們喝茶。

孔子下了車,走到村翁麵前,很有禮貌地打聽去齊國的路。村翁認出了孔子,拿起大碗茶遞給孔子和子路,說:“先生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說得對極了,世上的學問,一個人不能都了解,要了解它,就必須學習,不恥下問。”孔子說:“是的,就拿種地來說,我不如農夫;蓋房,我不如泥瓦匠;做家具,我不如木工。”

孔子不但教育學生樹立誠實的學習態度,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

有一回,孔子到齊國去,路上看見兩個小孩正在辯論問題。這兩個孩子各自坐在一塊石頭上,就像真正的學者一樣,認真地爭論著什麼。

孔子看了,覺得挺有趣,就對跟在身後的子路說:“咱們走了大半天,也該休息一下了。過去聽聽孩子們在辯論什麼,好不好?”

子路撇了撇嘴說:“兩個黃毛小子能說出什麼正經話來?”

“掌握知識可不分年齡大小。有時候,小孩子講出的道理,比那些愚蠢自負的成年人要強得多呢!”

子路聽出孔子話裏有話,臉紅了一下,不敢再說什麼,隻好別別扭扭地跟著孔子走了過去。

來到樹下,孔子站在一邊,認真地聽了一會兒。他看兩個孩子各不相讓,爭得麵紅耳赤,就問:“你們在爭些什麼呀?”

兩個孩子瞥了孔子一眼,沒顧上理睬他,仍然爭論他們的問題。

子路在一邊生氣了,他喝道:“你們這兩個毛孩子,真沒有禮貌!孔老夫子問話,你們怎麼睬都不睬?”

孔子止住子路,和藹地說:“我叫孔丘,是魯國人,看見你們爭辯得這麼熱烈,也想參加進來,你們看可不可以呀?”

其中一個孩子站起來說:“噢,原來你就是那個孔夫子呀,聽說你很有學問。好吧,就請你來給我們評一評,看誰說得對。”

另一個孩子也跳起來說:“對,讓他來評評,肯定是我說得對!”

孔子笑著說:“你們別著急,一個一個講。”

先前那個孩子說:“我們在爭論太陽什麼時候離我們最近。我說是早上近,他說是中午近。你說說是誰對呢?”

孔子認真地想了一會兒說:“這個問題我過去沒有考慮過,不敢隨便亂說。子路,你能回答嗎?”

子路在老師麵前不敢信口開河,隻好也老實地搖了搖頭。

孔子轉過臉來對兩個孩子說:“還是先請你們把各自的理由講一講吧。”

第二個孩子搶著說:“我先說,早上的太陽涼颼颼的,一點也不熱,可是中午的太陽卻像開水一樣燙人,這不就說明早上太陽遠,中午太陽近嗎?”

第一個孩子接過來說:“他說得不對。你看,早上的太陽又大又圓,就像車頂上的篷蓋那麼大,可到了中午,太陽就變小了,頂多也不過一個菜盤那麼大。誰都知道:近的東西大,遠的東西小。所以,當然是早上的太陽離我們近了。”

說完,兩個孩子一齊看著孔子,說道:“好了,現在我們的理由都講過了,你來評評誰對吧。”

這下子,可把孔子難住了,他反複想了半天,還是覺得兩個孩子各自都有道理,實在分不清誰對誰錯。於是他老老實實地承認:“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以後我向更有學問的人請教一下,再來回答你們吧。”

兩個孩子聽後哈哈大笑起來:“人家都說孔夫子是個聖人,原來你也有回答不了的問題呀!”說完就轉身跑去玩耍了。

子路望著他們的背影,不服氣地說:“您真應該教訓他們一頓!兩個小毛孩子,您隨便講點什麼,就能把他們鎮住。”

孔子說:“不,如果不是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不懂,我們怎麼能聽到這一番有趣的道理呢。在學習上,我們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隻有抱著這種誠實的態度,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這一點,你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

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

解陽講信義智傳君命

公元前595年,楚莊王拜公子側為大將,申叔時為副將,率領大軍包圍了宋國都城睢陽,還造了幾座跟城牆一般高的兵車,叫樓車,四麵攻打。宋文公一麵派大將華元率兵守城,一麵派大夫樂嬰齊到晉國去求援兵。

晉景公接到宋國的求援信後,召集大臣們商議,是否出兵增援。大夫伯宗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建議,他說:“楚國與宋國相距兩千多裏,糧草運輸困難,楚國軍隊不能在宋國持久作戰。我們不必出兵,派一個使臣去宋國,隻說晉國已起大軍來救,要宋國堅持抵抗。要不了幾個月,楚國就會自己退回的。”晉景公采納了伯宗的建議,於是派大夫解陽到宋國去。

解陽化裝成老百姓來到宋國睢陽城外,被楚國巡邏兵抓獲,帶到楚莊王麵前。楚莊王認識解陽,便問他來幹什麼,解陽就如實地說了。楚莊王說:“睢陽很快就要打下來了!你如果能對他們說,晉國有事,一時不能發兵,特地叫我來告訴你們一聲,這麼一來,宋國沒有盼頭了,一定會投降的,省得兩國人民遭殃。我封你為楚國的縣公,你看好不好?”解陽低頭不語。楚莊王說:“你不答應,就殺了你。”解陽歎了一口氣,說:“好吧!”

解陽上了樓車,去同宋將華元對話。解陽提高了嗓子喊到:“我是晉國的使臣解陽,奉了晉侯的命令來傳話。”城裏頭的人一聽到晉國派使臣來傳話,立刻擠了一大堆人,華元也在內。解陽接著說:“我走到城外,給楚兵抓住了,不能到你們那去了。晉侯親自率領軍隊來救,很快就到,你們千萬不要投降,要守住城。”城裏的人高興的大聲歡呼。

楚莊王一聽,火冒三丈,立刻叫人把解陽弄下來,怒氣衝衝地責問到:“你已經答應了我,怎麼又失信?這是你自己找死。”解陽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沒有騙你,我是奉晉侯之命來的,現在我已經把命令傳達完了,足見我是守信用的。反之,如果貴國使臣給敵人抓住,違背大王的命令,討好敵人,你喜歡這樣的臣下嗎?”楚莊王想利用解陽的這種守信用的精神去教育他們的臣下,就又轉過來稱讚解陽是個忠義之士,把他放了,還賞給他一些銀兩。

良心是我們每個人心頭的崗哨,它在那裏值勤站崗,監視著我們別做出違法的事情來。

燕昭王以信招才

燕國是中原諸侯國中最北邊的一個國家。燕昭王繼任時,燕國已被子之糟蹋得殘破不堪。國都薊幾乎成了一片廢墟。他決心改革政治,加強軍事,發展生產,使燕國強盛起來。燕昭王深知:要強盛沒有各方麵的人才是不行的。於是他就親自到各地去訪求賢才,對有專長的人都去登門求教,隻要他們願意,就聘請他們來朝廷做事。

有一位名叫郭隗的人,很有見識。他在子之作亂時,不肯與這個野心家合作,隱居深山。燕昭王聽說,親自到深山裏去登門求教。燕昭王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國內亂之際,侵占了我們燕國十幾座城池。我們燕國被糟蹋得田園荒蕪,民生凋敝,至今還站立不起來,令人十分痛心。因此,我誠懇地請求各方麵的人士來幫助燕國,使國家迅速強盛起來。如何起步,今天特向先生求教。”

郭隗見燕王有複興燕國之誌,為人又謙虛寬和,禮賢下士,言辭又誠摯懇切,就說:“大王所言極是,要想雪恥,就要使國家強盛起來。要想國家強盛,就要廣招人才。要廣招人才,就必須使舉國上下都知道大王愛惜人才。要是人們都知道大王重視人才,那麼天下的賢才就會爭著立於大王之朝,來為大王效力了。”燕昭王說:“先生所言深合我的心意,可怎樣才能使人們相信我是真正愛惜人才、重用人才呢?我確實是真心實意地求賢,怕是人們不一定理解我的心情。”

郭隗沒有立即回答燕昭王提出的問題,卻講了一個故事。他說:“古代有個國王,他一心想得到一匹千裏馬。他出了好多錢,派了好多大臣到各地去給他購求。可是一連物色了三年,連一匹千裏馬也沒買到。國王非常著急。有個給國王打掃宮廷的人,自我推薦說:‘大王給我千兩黃金,我能去給大王買到千裏馬。’國王求千裏馬的心情很迫切,就給他千兩黃金,讓他去買千裏馬。這人去了三個月後,一天返回朝廷,背回一顆馬頭來。他向國王回報說:‘我找到了一匹千裏馬,可惜去晚了,等見到那匹千裏馬時,那馬已經死了。我想,馬雖死了,也還是千裏馬,就用大王的千金把它買來了。您看,這就是千裏馬的馬頭’。國王一聽,十分惱火。說道:‘我要你去買活的千裏馬,你卻買了一顆死馬的馬頭來,這有什麼用?白白花去我千兩黃金!’買死馬頭的人說:‘大王息怒,這顆死馬頭不會白買。這裏有個道理,大家若都知道一匹死的千裏馬大王都肯出千金購買,對活的千裏馬,自然會更重視的。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誠心誠意地要買千裏馬,那麼要不了多久,千裏馬就會到大王這裏來了。’果然,不到一年的工夫,這位國王就得到好幾匹千裏馬。”

燕昭王聽完郭隗講的故事,問道:“先生您講這故事的意思是……”沒等燕昭王再往下說,郭隗就接著說道:“天下的事各不相同,但道理有些是相通的。大王如果真心實意地訪求賢才,不妨從我郭隗開始,讓我來給您當這馬頭吧。要是天下人都知道,像我郭隗這樣的人都受到大王的器重,那些比我才能更高的人,自然就會不遠千裏來投奔大王了。”

從此,燕昭王鄭重地把郭隗請到朝廷來,拜他為老師,日夜和他商量複興國家的大計。為了表示對郭隗特別尊敬,給郭隗以優厚的待遇。當時燕國的宮殿被戰火燒了,燕王自己沒有像樣的宮室居住,和大臣們一起辦事也是在臨時搭的簡陋草房內,卻單獨給郭隗築起一座高台,在台上給他建築了華麗的館舍,又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恭恭敬敬地請郭隗到裏麵居住。還在這高台上放置許多黃金,任從郭隗花用。因此,人們都稱這高台為“黃金台”。

這件事很快傳遍四方。人們都知道燕昭王是真心實意地敬重人才,禮賢下士,一些有真才實學的人,都先後聚集到燕國來。著名的軍事家樂毅從魏國來到燕國,善於帶兵打仗的劇辛從趙國來到燕國,精通天文地理的陰陽家鄒衍從齊國來到燕國……這樣許多豪士雲集燕國,經過幾十年的共同努力,燕國又強盛起來。

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必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

商鞅變法立竿為信

商鞅,是中國戰國時期衛國人,姓公孫,名鞅,後在秦國受封領地“商”,就稱他為商鞅,也叫衛鞅。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社會改革家。

商鞅年輕時,就非常喜歡研究法律,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開始是在魏國宰相公叔座手下當一名小官。公叔座發現他很有才能,曾向魏惠王建議讓他治理整個國家,魏惠王沒有采納,所以,商鞅在魏國始終未被重視。

後來商鞅聽說秦國要振興國力,招募賢人,為了施展自己的抱負,毅然離開魏國到了秦國。商鞅到秦國後,經人介紹,拜見了秦孝公,向秦孝公宣講了“治世不一道,使國不法古”的道理,以及富國強兵的辦法,很受秦孝公的賞識。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製定了鼓勵耕戰的新法令。

商鞅所製定的法令條文,對懲罰和獎勵規定得都是很明確、但也是很嚴格的。他認為要人們遵守法令,就必須先相信法令。他說:“對人的行為懷疑就談不上名義,對事情懷疑就談不上取得成就。”他怕老百姓不相信新法能真正實行,所以,在新法令製定好之後,沒立即向老百姓公布,而首先取信於老百姓、要老百姓相信他商鞅說的話是算數的,所製定的新法令是要按章辦事的,說到做到。要樹立變法的信實感,怎麼辦呢?

商鞅令手下人在鹹陽都城南門市場上立了一個三丈長的木杆,公布告示,招募百姓把木杆搬走。如果誰能把木杆搬到北門,就獎勵他十兩銀子。開始老百姓對這件事,都感到很奇怪,誰也不敢搬。過幾天還沒有人搬。於是商鞅便派人又張出告示說:“能搬到北門的,獎勵他五十兩銀子。”這時,有一個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木杆從南門扛到北門。商鞅命人真的賞給那人五十兩銀子。這件事在老百姓中間傳開了,相信商鞅說話算數,而不是哄騙人的。商鞅取得了老百姓的初步信任。事過不久,商鞅突然在全國公布了新法令。

新法實施以後,多數人能按法令規定辦事,但也有少數人不守法令。商鞅對這些人不遷就,一律按法令辦事。開始太子帶頭違法,商鞅在不便直接處罰太子的情況下,嚴厲地懲罰了太子的兩位老師。這下,誰也不敢違法了,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於是秦國社會秩序大治,出現了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的局麵,為秦國後來的強大奠下了基礎。

人際關係最重要的,莫過於真誠,而且要出自內心的真誠。真誠在社會上是無往不利的一把劍,走到哪裏都應該帶著它。

藺相如冒死完成重托

藺相如,戰國時趙人,原是宦官令繆賢的門客,後被趙王封為上大夫。

他不僅是國家的重臣,而且是大智大勇,忠義守信之士。這件事還要從秦昭王想要趙國的和氏璧事件說起。

戰國時期,(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以後,非常想得到這塊寶玉,就派使者去見趙王,說秦王情願讓出15座城來換取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其實秦昭王並不是真心要用15座城換和氏璧,主要是想借機試探一下趙國對秦國的態度和力量。

趙王覺得這件事很棘手,弄不好不僅要丟麵子,白白失掉和氏璧,甚至於會和秦王翻臉,以至於讓秦國乘虛而入。所以十分為難,就和大臣們商量,一時間也沒有想出妥善的辦法,又找不到合適的人出使秦國辦這件事情。這時,宦官令繆賢向趙王推薦自己的門客藺相如,說他是個有膽有識的人。趙王就把藺相如召來,商量對策。

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答應不行。”

趙王說:“要是把和氏璧給了秦國,而秦國卻不給趙國城,怎麼辦?”

藺相如說:“秦國答應用15座城來交換一塊璧玉,這個價值已是高出許多倍了。如果我們不答應,別人就會認為趙國理虧了,如果趙國同意把和氏璧送去交換,而秦王卻不給趙國15座城,那麼秦王就理虧了,別人就都會認為錯在秦國。請大王考慮這件事的得失。”

趙王說:“那麼就請先生帶著和氏璧去秦國一趟吧。可是萬一秦王不守信用,怎麼辦?”

藺相如說:“如果秦國把城給了趙國,我就把和氏璧留給秦國,否則,我一定再把這塊玉完好地送回趙國來。”

於是,藺相如就帶著和氏璧到了秦國,把它獻給秦王。秦王得到玉,十分高興,並把璧遞給左右侍女,讓大夥兒傳著觀賞,就是不提換城的事。

藺相如站在殿堂上等了很久,心想:秦王果然有詐!可是璧已經落在他們手裏,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王說:“這塊璧雖好,但也有點小毛病,極不容易瞧出來,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信以為真,就吩咐把璧遞給藺相如。

璧一到手,藺相如立即退到一根大柱子旁邊,瞪著眼睛,怒氣衝衝地說:“大王派使者,說情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本不願交換,但考慮到兩國的關係,所以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了。可是,我已看出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現在璧在我的手裏,大王要是強行奪取,我就寧可讓自己的腦袋和這塊璧一同碰碎在這柱子上!”說完,好像就要行動似的。

秦王見此情景,連忙向他賠不是,又立即命令拿上地圖來說:“請先生別誤會,我哪能說話不算呢?”並把準備劃給趙國的15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暗想,決不能再上他的當了。就說:“趙王派我送璧之前,為了表示誠意,齋戒了五天,還舉行了很隆重的送璧儀式。大王如果誠意換璧,也應當齋戒五天,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到時我再把璧奉上。”

秦王想:反正你是跑不掉的,就同意了。他吩咐人把藺相如送回館驛安歇,並派人把他監視起來。藺相如回到館驛後,暗中派一個隨從的人,改扮成商人模樣,帶著和氏璧,偷偷地從小道送回趙國去了。

等到五天後,秦王舉行了接受璧的儀式,讓藺相如上朝獻璧的時候,藺相如不慌不忙地向秦王行了禮,義正詞嚴地說道:“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是講信用的。我怕再受欺騙,丟了和氏璧,對不起趙王,所以我早已把璧送回趙國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王一聽,大發雷霆,氣勢洶洶地說:“是我欺騙了你,還是你欺騙了我?”

藺相如鎮靜地說:“請大王別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強趙弱,所以隻有強國欺壓弱國,而絕沒有弱國欺負強國的道理。大王要是真心要那塊璧,就請先把15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後派使者隨我同到趙國取璧,到時候趙國決不敢不把璧交給秦國。”秦王聽藺相如說得義正詞嚴,又有別國使者在場,不好翻臉,隻好說道:“不過是為了一塊璧罷了,不要為這件事傷了兩國的和氣。”

結果,秦王隻好讓他回趙國去了。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以弱勝強,終於完璧歸趙,實現了自己對趙王的承諾,完成了出使秦國的使命。

信用就像一麵鏡子,隻要有了裂縫就不能像原來那樣連成一片。

程嬰舍子救孤兒

程嬰,春秋時期晉國人。他是晉靈公、晉成公在位時老相國趙盾的門客,是個忠誠守信之士。

公元前620年,晉襄公死後,七歲的兒子做了國君,就是晉靈公。晉靈公長大以後很不成器,終日吃喝玩樂不理朝政。他非常討厭趙盾,因為趙盾是個忠誠老實的大臣,為了晉國的霸業,經常幹涉晉靈公的行為。同朝大臣屠岸賈(音gǔ)卻會百般奉迎,所以晉靈公很得意他。在屠岸賈的助長下,晉靈公更加不務朝政,做事玩樂沒有分寸。他用彈弓隨便打宮外行人,殘害百姓;對廚子稍不滿意,就大卸八塊。對趙盾耿耿勸諫,非但不聽,反而恨之入骨。他和屠岸賈多次設計殺害趙盾。但均因義士相救,而未能得逞。後來,趙盾的叔伯兄弟趙穿用計,把晉靈公殺了。

晉國立晉成公為國君。晉成公非常信任趙盾,還把自己的女兒莊姬嫁給了趙盾的兒子趙朔為妻。從此,趙家有了很大勢力。

晉成公、趙盾、趙穿相繼去世以後,晉景公做了國君。晉景公非常傲慢,喜歡奉承。屠岸賈又得了寵。屠岸賈因為跟趙家有仇,就利用晉景公害怕趙家勢力越來越大的心理,以趙穿刺殺晉靈公一事為罪名,把趙家滿門抄斬。隻有趙朔的媳婦兒莊姬幸免,因為她是晉景公的妹妹。這時她已懷孕,晉景公說,要是生個男孩,就把他殺死,以免後患。屠岸賈天天探聽莊姬的消息。

趙家有兩個門客,一個叫程嬰,一個叫公孫杵臼,二人都是老相國趙盾的心腹人。他們二人一心要救趙家的孤兒,長大之後好給趙家報仇。莊姬生下一個兒子,在田後的幫助下,被程嬰救出宮去。屠岸賈暗中派人到後宮打探,聽說莊姬生個女孩,才生下來就死了。屠岸賈起了疑心,他得到晉景公的許可,親自帶人進宮去搜查孤兒,沒有搜出來。他斷定那個孩子一定被偷出去了。為了斬草除根,就出了一個通告:“有人報告趙家孤兒去向的,賞黃金一千兩。誰敢偷藏的,全家死罪。”同時。他派出許多人到處搜查,凡是有嬰兒的人家,無一漏過,見到可疑的男嬰,就一律殺掉。

在這種情況下,程嬰和公孫杵臼商量設計救孤兒的辦法。公孫杵臼問程嬰說:“撫養幼兒跟慷慨就義哪一件事難?”程嬰說:“死了倒是容易,撫助幼兒可就難了。”公孫杵臼說:“那麼,就請你擔任那件難做的事,容易的讓給我吧。”他決心以死來救孤兒,讓程嬰把孤兒扶養成人,將來為趙家報仇。程嬰答應了,並把自己剛生下來的兒子,交給了公孫杵臼,換出了孤兒,並假裝去向屠岸賈告密。

程嬰帶領屠岸賈,在公孫杵臼家裏搜出了嬰兒。公孫杵臼高聲大罵程嬰:“該死的東西!你還有天良嗎?你我約定救護孤兒,誰知你貪生怕死,背信棄義,出賣朋友,喪盡良心!你為了貪圖千金重賞,變成了畜生!你怎麼對得起趙家的冤魂?你怎麼對得起天下的人?”程嬰不敢開口,隻有低著頭流眼淚。屠岸賈當著他們的麵將假孤兒摔死。公孫杵臼指著屠岸賈罵不絕口。屠岸賈立刻吩咐武士把他砍死。事後,屠岸賈賞給程嬰一千斤金子。程嬰流著淚說:“小人隻想自己免罪,保住自己的兒子,才告了密,並不是為了貪圖重賞。現在我成了不仁不義之人,要是大人體諒小人的苦衷,請把這些賞金作為掩埋趙家和公孫杵臼用吧,小人就感恩不盡了。”屠岸賈答應了他的請求,程嬰拜謝出去後,急急忙忙去辦理埋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