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先驅者的信念——讀《楊匏安文集》(1 / 2)

今年是楊匏安誕生一百周年,犧牲六十五周年。一本較為完備的《楊匏安文集》,為紀念楊匏安烈士,在今年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對於我們黨的曆史上的這位人物,人們知道他大都是通過《革命烈士詩抄》中收錄的他就義前寫的那首膾炙人口的《示獄友》:“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殘生無可戀,大敵正當前。投止窮張儉,遲行笑褚淵。從茲分手別,對視莫潸然。”《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這套大書的首冊《偉大的開端》中,對他一九一九年在《廣東中華新報》上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活動也有簡單的介紹。現在,讀了《楊匏安文集》中的一些文章,讀了李堅寫的烈士傳略和別的同誌的幾篇研究論文,才增加了對楊匏安生平和思想的一些了解。

五四時代真正是一個生氣蓬勃、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的時代。一九一九年毛澤東在湖南長沙辦《湘江評論》,在《創刊宣言》中說:“時機到了!世界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閘門動了,且開了!浩浩蕩蕩的新思潮業已奔騰澎湃於湘江兩岸了!順他的生,逆他的死。如何承受他?如何傳播他?如何研究他?如何施行他?這是我們全體湘人最切最要的大問題,即是‘湘江’出世最新最要的大任務。”這裏講的是湖南的形勢,其實也是中國許多地方的形勢。

世界新思潮對中國的衝卷,首先在北京、上海這新文化運動的兩大中心引起強烈的反響。中國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就是這兩大中心的報刊上首倡的。李大釗為在北京出版的《新青年》雜誌編輯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是這種介紹和宣傳的認真的開始。這個專號據考訂出版於一九一九年九月。楊匏安為《廣東中華新報》撰寫的《馬克思主義》(亦稱《科學的社會主義》)一文,發表於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二月四日。這篇連載十九天的文章,是對《新青年》《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的直接呼應,是接受並積極傳播《新青年》所介紹的馬克思主義的有力表示。而且,作者在全文前麵還寫了兩段對馬克思主義表示完全讚同和給予很高評價的文字,其中包括這樣的語言:“自馬克思氏出,從來之社會主義,於理論及實際上,皆頓失其光輝,所著《資本論》一書,勞動者奉為經典……馬氏以唯物的史觀為經,以革命思想為緯,加之以在英法觀察經濟狀態之所得,遂構成一種以經濟的內容為主之世界觀,此其所以稱科學的社會主義也。”楊匏安這篇文章,其價值,其貢獻,不在於它有什麼理論上的獨創。最初在中國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其意義主要都是在於對“主義”作出的選擇,理論上的獨創是在後來為傳播馬克思主義而進行的論辯中,在後來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楊匏安這篇文章的價值和貢獻,主要在於它對《新青年》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呼應之迅速,在於它在兩大中心之外的廣州開辟了又一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中心,在於它在傳播的時候所明確表示的擁護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熱情。這三點,在當時尚不多見(當時的一些介紹者,在介紹的同時對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學說還有各種保留甚至各種淺陋的批評)。正是這三點,使楊匏安同李大釗站在一個營壘,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的曆史上占有顯著的一席位置。

楊匏安不隻是寫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他在《廣東中華新報》上開辟的專欄“世界學說”中介紹西方各種哲學學說和各種社會主義學說的四十多篇短文中的一篇(現在搜集到四十多篇,可能還有沒有搜集到的)。這就使我想起毛澤東一九二〇年三月十四日從北京寫給在湖南的新民學會會友周世釗的信。毛澤東在信中寫道:“老實說,現在我於種種主義,種種學說,都還沒有得到一個比較明了的概念,想從譯本及時賢所作的報章雜誌,將中外古今的學說,剌(刺)取其精華,使他們各構成一個明了的概念。有工夫能將所剌(刺)取的編成一本書,更好。”湖南青年毛澤東在北京想編的這本書,同廣東青年楊匏安在廣州所寫的這個專欄,其旨趣,其思路,多麼相似!雖然這個專欄中的文章隻限於外國的學說,而且它的內容比毛澤東設想要編的書顯然要簡略和粗淺一些。

毛澤東在種種主義、種種學說中作出選擇,是這一年秋冬時候的事情。一九二一年一月一日到三日,毛澤東在長沙召集新民學會會員開新年大會,熱烈討論“改造中國與世界”要走怎樣的道路的問題。毛澤東在會上發言,介紹國中對於社會問題的解決,有兩派主張:一派主張改造,一派主張改良;又介紹世界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大概有下列幾種:一、社會政策;二、社會民主主義;三、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列寧的主義);四、溫和方法的共產主義(羅素的主義);五、無政府主義。我們可以拿來參考,以決定自己的方法。毛澤東的意見是應主張大規模改造,方法則極讚成“俄式”。請注意:這裏提到的拿來參考以供選擇的五種“主義”,不再有原來的資本主義,都是要代替(至少是要矯正)資本主義的各種“主義”。楊匏安給讀者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也沒有再提到資本主義的各種社會政治主張,都是要代替(至少是要矯正)資本主義的各種社會主義學說。這個情況很有意思,它說明,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後,世界大潮已經卷向社會主義。本世紀初葉,資本帝國主義製度矛盾的激化和罪惡的暴露,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釀成而達於極點。西方資本主義失去其光輝,不再成為吸引東方的理想了。中國思想界的視線已經調轉方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方向的中國先進分子,正在思考如何傳播它,如何研究它,如何在中國的實際情況下施行它。中國共產黨就是為此而成立的。